•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诗歌形象之事物形象》 高考复习(高三)» 正文

《诗歌形象之事物形象》 高考复习(高三)

[10-16 16:44: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446

概要: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2卜算子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示例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

《诗歌形象之事物形象》 高考复习(高三),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示例2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
示例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 
示例4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 园 小 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吟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 
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出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三)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三、随堂演练
例1、(2012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例2、(2012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解析】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例3、(2011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