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作文教学两线、三层、六面全方位——构建写作金字塔 作文指导» 正文

两线、三层、六面全方位——构建写作金字塔 作文指导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8211

概要: 一、提出背景 新的世纪将是一个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百年,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不我待,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快改革步伐。 作为工具性、基础性学科,并兼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还不能说已找到了光明大道,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二、理论依据 作文教学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老师们下的决心不少,可往往事倍功半,原因何在?原因是对作文的认识不够透彻,对作文的定位有偏差,导致行动的盲目。“取法乎上,方得乎其中”。必须从宏观上更新传统的作文观念,重新审视“作文”这一精神活动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把学生作文看成学生做篇文章而已。作文首先是学生主体思想感情的体现;其次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自身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反映。因此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把作文教学看成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值得指出的是,必须明晰作文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我

两线、三层、六面全方位——构建写作金字塔 作文指导,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一、提出背景
    新的世纪将是一个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百年,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不我待,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快改革步伐。
    作为工具性、基础性学科,并兼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还不能说已找到了光明大道,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二、理论依据
    作文教学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老师们下的决心不少,可往往事倍功半,原因何在?原因是对作文的认识不够透彻,对作文的定位有偏差,导致行动的盲目。“取法乎上,方得乎其中”。必须从宏观上更新传统的作文观念,重新审视“作文”这一精神活动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把学生作文看成学生做篇文章而已。作文首先是学生主体思想感情的体现;其次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自身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反映。因此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把作文教学看成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值得指出的是,必须明晰作文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能够运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达到交际(广义的)的目的,为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基础。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但又不排除这一点。作文不是文学但与之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正好利用文学作品的知识内涵、人格内涵、艺术魅力去感召学生,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
    认识要有高度但操作起来起点要低。一味的求高、求快、求新的所谓改革,只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最终经不住时间的检验。一定要遵循写作的规律,基于中学生的写作基础,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主体地位,从点滴做起,注重积累,打牢基础,再讲求方法,逐渐提高,步步为营。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
    本作文教改方案可概括为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六个方面。
    两条主线:即大量的读、写。
    三个层次:即基础积累、具体指导、拓展延伸。
    六个方面:即观察描写、语文积累、(第一层次);课堂渗透、分项指导(第二层次);作文评改、语文活动(第三层次)。
    以上两条主线贯穿着三个层次,包含着六个方面,从初一到初三统筹计划,分步实施、适当穿插、互为促进,多角度着眼,全方位关照,共同稳固的构建起写作的金字塔。如图:

四、具体实施及内容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大量的读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  由之路。这一点已是语文多年实践达成的公识。实验正是从这两条主线,作为写作金字塔的中心支柱,支撑并带动其他环节。
    为把读、写这两个重点问题落实到实处,要广泛吸取先进的教研成果,但不刻意模仿,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读什么?”“怎么读?”“读后怎么办?”三个问题,遵循读写的原则制订了“点明要旨,放开读写,多方验收”的实验步骤。首先给学生点明读写的重要性,点明一些必须做到的要求。然后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具体做什么由学生自己灵活掌握;接着在验收上动脑筋,或检查读书笔记,或让学生谈读书的内容、感想、评价;或利用语文活动课:读书与写作,读书与生活,读书与做人等,检查学生读书写作的情况。书的来源,学校解决一部分,其余的有学生通过购买、借阅、交换等方式解决;读书的时间:课内有阅读课,课外挤时间,假期充分利用;写的方面,一天一篇观察日记,一周一次片段描写,一篇读后感,两周一次大作文。另外,抓住所有有利时机让学生练习写作,比如考完试要写心理反应,开班会要写出发言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提倡书面交流;遇到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纪念日等要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写作任务。
    总之,既有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又让学生感到自由,不僵化、呆板,不求模式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读、写的任务,并且能持之以恒地贯穿在以下三个层面,六个环节中。
   (一)基础积累:自观察入手,从描写入门,将学生引入写真、写实的正确途径;同时进行大量的语文积累、巩固写作的基础(初一重点实施)。
    *观察•描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面壁虚构,闭门造车,这已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观察与描写正是学生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最佳方式,也是学生入门写作的便捷途径。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静想,一挥而就。”养成观察描写的习惯,学生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写身边的人、事、景、物,写心理的所想、所感,随意写、放开写,少要求、少束缚,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学生入学以后,语文教师应及早给学生讲清观察描写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然后再学生提出提出观察描写的具体要求: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春、夏、秋、冬,花、草、树、木,山、川、湖、海等等。
动物描写:身边常见的各种动物都应认真观察记录。
事件叙述:留心记述身边事件的过程,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以上内容的实施,或以小作文片断描写的形式,或以观察日记的形式,或以口头表达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机动。注重提高兴趣、养成习惯,以便能持之以恒。
*语文积累
语言文字是作文的必备材料。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即便是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最终也是捉襟见肘,绝不可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相反,大量的词汇、恰当的修辞、适当的引用则会使人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且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艺术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积累。
1、字词积累:严格要求学生牢记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另外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增大识字量、词汇量。
2、成语典故:专门收集整理课文出现的,老师讲过的,自己课外阅读过的成语典故,并加以理解、学会应用。多开展一些成语接龙的活动,提高兴趣,帮助积累。
3、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每天在笔记本上抄录并记忆一句名言,坚持不懈。
4、对联、歇后语:采取收集卡片的形式积累一些好的对联、歇后语。
5、古代诗词:每周二、四语文早自习前,学生按座次轮流每人在黑板上抄写一篇,全体背诵。
6、名篇、名段:凡学生的课本上要求背诵的,以及自己熟读的名篇都要背熟。
上面的几项也许是老生常谈,但却必不可少。关键是怎样落到实处,为了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学生的负担或半途而废,要“讲理”、“求活”、“创新”。要经常的讲道理 ,提高学生的认识;要研究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且忌整齐划一;要不断的研究方法推陈出新。
(二)具体指导: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渗透和分项指导,将写作的知识、规律及方法融入学生的写作实践(初二重点实施)。
课堂渗透
就是在平常的讲课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灵活机动的联系写作,穿插进相关的写作知识和方法。通过所学课文这个鲜活的实例以及自己的作文情况,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得思想认识。比如讲析《白杨礼赞》后,就应水到渠成地点明象征手法的具体特点,总结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务的具体特征,挖掘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出题实际训练,如《小草》、《蜡烛》、《根的沉思》等。
这是一项不定期的长期任务。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凡是讲析重点课文,最后必须联系写作。
分项指导
如果说课堂渗透是零星的“游击战”。那么分项指导则是大块的“阵地战”。它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初中必备的写作常识。我们将指导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20个项目:审题立意、选择材料、构思布局、安排线索、巧设悬念、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托物寓意、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语言表达、修辞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文学常识。
由于项目繁多,最好采取分期分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战术。可以把不同的项目“承包”给不同的老师,撰写论文,作为研究的课题;可以指定项目,指定教师上规范课或活动课;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选择相关的著述“坐享其成”。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1] [2]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
上一篇:积跬步跛鳖千里,拒小流江海亦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