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寓言和比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寓言和比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01-06 14:02: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829

概要: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故事”是“宾”,“寓意”是“主”,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写法探究“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使抽象的变为具体;使深奥的变为浅显;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总结: 孟子设喻的特点A、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B、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

“寓言和比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写法探究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 总结: 孟子设喻的特点
A、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
B、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
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孟子。//在当今的社会,当美国人以暴易暴,无法从伊拉克脱身时,当朝鲜用发展核武器威胁美国陷入战争的阴影之中时,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抬头时,我们需要孟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胜者为王败者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种和平的方式。毛主席有句话极有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秦始皇以铁骑长矛完成了霸业,宣告了孟子的仁政某种意义上的失败。//但千百年来,孟子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备至。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且将来这人性的光辉将会继续闪耀下去。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在那个强权的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没有王道与仁政的立足之处的。孟子,和他的“仁政”思想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不属于他的社会里。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说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在与梁襄王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史又霞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伶官传序》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一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