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由芙蓉花看黛玉和香菱、晴雯的关系(苏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正文

由芙蓉花看黛玉和香菱、晴雯的关系(苏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676

概要:其次,从品性上看,晴雯的特性可概括为“率真”。用书中的话讲,她虽“嘴尖性大”,但是“表里如一”。她不像袭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像宝钗善于藏拙守愚。她绝无“当面谀人,背后毁人”之举,倒是有“工于谋人,拙于谋己”之象。[7]在《芙蓉女儿诔》中,作者把她比作“高标见嫉”的贾谊,总赞“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同时,她品质的纯洁无暇,“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那“乌云浊物”弥漫的污秽环境中,在那“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的贾府中,晴雯真正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花,卓然挺立。毋庸讳言,宝玉和晴雯之间,不无朦胧而纯洁的爱情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越礼”的举止。即使诀别之际,晴雯以换内衣、铰指甲的独特方式来向宝玉表达真情,倾吐自己的一腔冤屈,两人仍是冰清玉洁。总之,宝玉和晴雯之间,是纯洁的,是诗化的、灵性的关系,这也符合了作者对晴雯的“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的评价。第三,从晴雯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晴雯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芙蓉花高洁的特点。命运虽然让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不知家庭在何处,父母在何方,一无所有,成为一个受人使唤的丫头,但她却是有思想、有个性、有

由芙蓉花看黛玉和香菱、晴雯的关系(苏教版选修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其次,从品性上看,晴雯的特性可概括为“率真”。用书中的话讲,她虽“嘴尖性大”,但是“表里如一”。她不像袭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像宝钗善于藏拙守愚。她绝无“当面谀人,背后毁人”之举,倒是有“工于谋人,拙于谋己”之象。[7]在《芙蓉女儿诔》中,作者把她比作“高标见嫉”的贾谊,总赞“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同时,她品质的纯洁无暇,“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那“乌云浊物”弥漫的污秽环境中,在那“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的贾府中,晴雯真正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花,卓然挺立。毋庸讳言,宝玉和晴雯之间,不无朦胧而纯洁的爱情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越礼”的举止。即使诀别之际,晴雯以换内衣、铰指甲的独特方式来向宝玉表达真情,倾吐自己的一腔冤屈,两人仍是冰清玉洁。总之,宝玉和晴雯之间,是纯洁的,是诗化的、灵性的关系,这也符合了作者对晴雯的“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的评价。
第三,从晴雯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晴雯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芙蓉花高洁的特点。命运虽然让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不知家庭在何处,父母在何方,一无所有,成为一个受人使唤的丫头,但她却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意志的人。晴雯虽然“身为下贱”,但是她“心比天高”,不与污浊的贾府中人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自己没有心计、真诚待人、敢说敢做的高洁与率直的品性。当袭人为贾母和王夫人所赏识时,她仍然快人快语,毫无嫉妒之心,对贾府中的掌权者毫无半点阿谀奉承,浑身没有一点媚骨。她不像袭人那样“规矩斯文”、“温柔和顺”,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最不屑奴颜婢膝的讨主子欢心。晴雯虽然受压迫,受奴役,但她并不像宝玉身边其他丫鬟一样逆来顺受。她敢于顶撞宝玉,当着宝玉的面“撕扇”,敢于讥讽袭人,敢于斥责芳官的干娘……这些,都显示了晴雯高尚的人格和高傲的灵魂,她在贾府中,正如一朵傲视的芙蓉花般,放射出分外夺目的光彩。 

二、 黛玉和香菱、晴雯的关系

众所周知,曹雪芹在描绘刻画人物和情节时,往往采用相互交叉、互相映衬的手段。即“经常前后照应,彼此暗示,一回书常常是另一回的‘引文’,一个人物又常常‘影射’另一个人物。这种‘照应’和‘影射’的细针密线又自然无痕无迹到了惊人的地步。”[8]书中黛玉和香菱、晴雯之间就存在着这种关系。在《红楼梦》中,黛玉、香菱和晴雯在身份和等级上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层次。在身份上,黛玉是小姐,香菱是侍妾,晴雯是丫鬟;在等级上,黛玉属金陵十二钗正册,香菱属金陵十二钗副册,晴雯属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三个地位如此不同的女子,在描绘时,本应有所区别,但是作者均将她们写成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芙蓉花。因此,她们三者之间必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以黛玉为核心,以香菱和晴雯为支点,分别从命运和性格等方面对黛玉进行了补充说明,让作者在黛玉身上未写尽之笔墨尽在香菱和晴雯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黛玉和香菱
在《红楼梦》中,香菱乃是黛玉的影子之一。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一,香菱之貌似黛玉。书中对香菱容貌最典型的评价就是“像小蓉奶奶的品格儿”,而秦可卿乃兼有宝黛之美,因此,这句话完美的暗指了香菱与黛玉之间容貌的相似性。其二,香菱之品似黛玉。两者都是毫无心机之人,从不暗算他人,总是将本身的真性情展示在众人的面前。香菱对夏金桂的态度和黛玉对薛宝钗的态度相似,都坦诚,直率。香菱对夏金桂无暗算之心,虽然颇受折磨,但仍能坦率面对,而黛玉对宝钗,虽然两者为情敌,但黛玉仍能真心的唤宝钗一声“好姐姐”。由此,足见两者的品性的纯良。其三,香菱之病似黛玉。在书中,对黛玉病情的描绘着墨颇多,众人皆知,黛玉之病,其主症是身体虚怯,弱不禁风,失眠多梦,潮热烦躁,脾胃不振,食纳不香,咳嗽吐血,骨蒸盗汗,这是虚劳的典型症状。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至弱,以及后天的不善调养,郁怒伤肝。总黛玉之病,一个主要的症状就是精气不足。而对于香菱之病的描绘着墨极少,只在第八十回有一个简略的交代:“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于血分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挫折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语虽简洁,但把香菱疾病的前因后果与主要症状交代得非常清楚。相较于黛玉之症,不难发现,两者均是“先天不足,后天不给”。[9]
如此种种,都印证了香菱是黛玉的影子一说。但是,除此之外,作者对香菱一生命运经历的描写,则从另一个角度隐射了黛玉的命运:香菱的一生,是黛玉才学和命运展现的另一个舞台。其一,香菱本也是大家小姐,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之后,成为了孤女,嫁给薛蟠作妾室,且最终经不住丈夫和正室的摧残打压,抑郁而亡。这样的安排,笔者以为其实也是对黛玉命运的另一种猜测,在封建家长制度极为严格的贾府,黛玉虽为大家小姐,但是始终寄人篱下,即使如愿地嫁给宝玉,也会有正室(宝钗)压着她,而她自己最终也会被封建残酷的制度压迫得没有喘息的余地,而最终走向生命的没落。其二,香菱学诗,并没有就近寻求薛宝钗的指导,而是从师于林黛玉,但是,她学诗、作诗如同昙花一般,一闪而逝,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原因是婚姻生活的不幸致使香菱在精神上承载不了如此多的负荷,因而一个才女就这样消失了。香菱的这种才学的悲剧,也是对黛玉的才学悲剧的一种隐射。在贾府,即便黛玉没有红颜早逝,其作诗的才华也将会被贾府的污浊之气湮没,才气也会被一点点的消磨殆尽;即便黛玉嫁给了情投意合的宝玉,婚后的生活琴瑟和谐,但她的才气终究会在盘旋着封建制度的贾府中慢慢的消失,失去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成为一朵萎落的芙蓉花。
由此可见,香菱的才学与命运的悲剧就是黛玉嫁给宝玉后的才学与命运的悲剧。在封建家长制度如此深重的贾府,如花的女子,即便再纯洁高雅,即便再率真善良,也终究会走上凋零的结局。作者在书中,言香菱时即在说黛玉的写法,正体现了他对相应相关人物写法的妙处,正是这样的写法,让黛玉和香菱独具魅力,也让黛玉的形象更为丰满和真实。
(二)黛玉和晴雯
红楼学家在研究黛玉和晴雯的关系时,多以“晴乃黛风”[10]论之。此乃前人研究得出的理论,并被普遍接受。晴雯在《红楼梦》中,是黛玉的一个分身,同是清雅脱俗的芙蓉花,曹雪芹将两者对照着描写,不仅将晴雯写活了,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黛玉。
首先,从相貌上,晴雯承袭了黛玉的特色——风流。大观园是个美人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度里,众人被认为“都没有晴雯生得好”,足见晴雯有着和黛玉一样超凡脱俗的面容和身段。
其次,在性格上,晴雯有着黛玉的“心直口快”,从不掩饰和伪装自己。但是,晴雯比黛玉更加“犀利”,更大胆的表露着自己的意见。王善保家的曾告晴雯的状:“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这些话当然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未尝不含有若干的事实。晴雯经常挖苦人,挖苦袭人是常事,她讽刺过小红,对芳官服侍宝玉也颇有微词。这一切都可见其毫无掩饰的真性情,作为一个丫鬟,没身份、没读书,当然也无才可恃。但这样,让晴雯活得更加的精彩和尊严。
第三,在与宝玉的情感上,晴雯与黛玉一样,全心全意的付出,不求回报。在众人都以考取功名来要求宝玉的时候,只有她们,用心与心的交流与宝玉相处,从不苛求宝玉在功名上有所成就,有时还帮着宝玉应付家中长辈,黛玉帮着宝玉写了诸多诗作,晴雯帮宝玉装病蒙混过关,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黛玉和晴雯对宝玉的赤子之心,两者付出的感情都如此的赤诚。但是,晴雯比黛玉更为奔放,比黛玉更大胆而无顾忌。晴雯对宝玉感情表露的方式比黛玉更热切、更决绝。这一点,在她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和宝玉互换了内衫,铰掉了手指甲给宝玉作为相思之物上有明显表现。
如此种种,也说明了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晴雯的命运经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隐射了黛玉的命运。黛玉作为深闺的小姐,必须有着小姐的姿态,纵使心中愤恨,也不能如晴雯一般“泼皮耍赖”;纵使要使小性子,也要张弛有度,不能如晴雯一般尽情的放纵。因此,作者将黛玉没有能展现于众人面前的真性情,通过晴雯的大胆,表露无遗。笔者认为,也许晴雯才是黛玉潜藏在内心的一个“自我”,即晴雯的想法和做法才是黛玉的“潜意识”。黛玉作为小姐,若是像晴雯一般纵情纵性,心直嘴刁,最终的命运就是和晴雯一样,受人排挤,遭人诽谤而无处申冤,最终必然走向早早的凋零的悲惨命运。宝玉所写的至情至性的《芙蓉女儿诔》,这表面是诔晴雯,实际则亦为黛玉作谶。作者如此用心是想将在小姐身份的黛玉身上没有写尽的东西,通过晴雯毫无遗漏地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