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他不仅用他的伪善折磨安娜,把安娜推上上流社会公认的情妇的位置,而且要求安娜照顾他的面子,“上流社会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名字没有遭到侮辱的时候,我可以不闻不问。”这实是荒唐至极。更甚者在于他对安娜恶毒的指责:“我告诉你,你在吃着丈夫的面包的同时为了追随情人而背弃了丈夫和儿子,这才真叫做卑鄙无耻!”卡列宁知道安娜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清楚这些话会给安娜带来多么深重的打击和耻辱,却依然“直言不讳”。除此之外,卡列宁的杀手锏就是夺走儿子,如果说前两种手段是从政治经济上侮辱安娜,那么夺走儿子则是从情感上彻底摧毁安娜的精神支柱。作为母亲的安娜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曾痛苦的说:“没有儿子,我不能生活。”安娜无法挣脱的牢笼就这样形成了,而卡列宁则理所当然的扮演了一个让女人不得不寻找幸福而又必然不幸的丈夫的角色。 这就是我们初读作品时的卡列宁,充满了人性恶的本质。自私虚伪,麻木冷酷,恶毒伪善。但是如果我们仅看到了卡列宁的这一面,实是有失公允。正是因为读者和评论者对安娜的偏爱,对安娜的同情,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对卡列宁的深恶痛绝。这种极端的恨,造成了卡列宁现象的扁平化与单一化,这委
官僚面具背后的人性化内涵——卡列宁形象再认识(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他不仅用他的伪善折磨安娜,把安娜推上上流社会公认的情妇的位置,而且要求安娜照顾他的面子,“上流社会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名字没有遭到侮辱的时候,我可以不闻不问。”这实是荒唐至极。更甚者在于他对安娜恶毒的指责:“我告诉你,你在吃着丈夫的面包的同时为了追随情人而背弃了丈夫和儿子,这才真叫做卑鄙无耻!”卡列宁知道安娜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清楚这些话会给安娜带来多么深重的打击和耻辱,却依然“直言不讳”。除此之外,卡列宁的杀手锏就是夺走儿子,如果说前两种手段是从政治经济上侮辱安娜,那么夺走儿子则是从情感上彻底摧毁安娜的精神支柱。作为母亲的安娜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曾痛苦的说:“没有儿子,我不能生活。”安娜无法挣脱的牢笼就这样形成了,而卡列宁则理所当然的扮演了一个让女人不得不寻找幸福而又必然不幸的丈夫的角色。
这就是我们初读作品时的卡列宁,充满了人性恶的本质。自私虚伪,麻木冷酷,恶毒伪善。但是如果我们仅看到了卡列宁的这一面,实是有失公允。正是因为读者和评论者对安娜的偏爱,对安娜的同情,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对卡列宁的深恶痛绝。这种极端的恨,造成了卡列宁现象的扁平化与单一化,这委实是不符合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多元化手法的。卡列宁绝不是一个扁、线的形象,而是一个性格十分丰富,心路历程相当曲折复杂的人物。
二、卡列宁形象新探
卡列宁这一人物固然有让人深恶痛绝的地方,他的官僚习气,虚伪的处世方式,冷酷的人生态度着实让人敬而远之。可是随着故事的深入,卡列宁这个可憎的人物越来越变的让人同情,他既是官场生活的失败者,又是家庭生活的不幸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人类的善变与矛盾。托尔斯泰曾说:“人好比河,所有的河水都一样,到处都是一个样子。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澄清,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暖和,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胎。有的时候表现这一些人性,有的时候又表现那一些人性。他常常变得不像他自己,同时又始终都是他自己。”[3] 托尔斯泰在这里讲的“人性胚胎”,在不同条件中显现出不同性格的可能性,只讲了性格流动的生理基础。事实上,人并不可能固定在社会大系统的某一个小系统里,他总是不断变化地适应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应该说卡列宁正是在适应着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转化,才会展现出冷酷的外表,掩盖了其内心那一点儿可怜的真实。单从卡列宁个人角度来谈,他爱情专一,从不寻花问柳,对工作又有很强的责任心。无论对妻子还是儿子,他还是有爱心的。他并不是毫无人情的死板的官僚机器,就连他的情敌都承认他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看看卡列宁官僚面具背后隐含着的人性化内涵。
(一) 隐匿同情的自然流露
卡列宁是有同情心的,只是他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同情,因为处在上层社会,每天与那些和他一样没有真情实感的人打交道,他的同情心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彼得堡的上层社会不需要他的同情,也不允许他的同情存在。一旦这样做了,就会遭到嘲笑和鄙视,因此卡列宁的同情越来越隐蔽,几乎被掩埋掉了。但作为人之本性,这种原始的感情仍在苦苦的挣扎,顽强的拼搏,终于无奈的存活下来。因此我们仍能从冰雪掩埋的缝隙里看到卡列宁对安娜的同情,对弗龙斯基的同情以及延伸到周围每个人身上的同情。
在安娜把她和弗龙斯基的关系告诉他之后,随着就蓦地哭起来了。此时的卡列宁虽然心中充满了愤恨,但“他同时也感到了眼泪所照常引起的那种情绪的激动。”可见安娜的掩面痛哭,触动了卡列宁心中那根敏感的同情神经,但“他意识到当时流露任何感情是不适宜的,他便竭力把生命的一切表现压抑在心中。因此没有动一动,也没有望她一眼。”终于理智又一次战胜了情感,就是在安娜即将死去的那一刻,卡列宁也没有放松他那警惕的神经。卡列宁和安娜感情完全破裂,安娜早产,自觉不久于人世,打电报给出差在外的卡列宁说:“我将死,求速返,能得宽恕死亦瞑目。”卡列宁接到电报后,首先以为是安娜欺骗他,无动于衷。后来他想:“电报里说的是我将死……”他把电报又读了一遍,忽然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惊动了他,“可如果这是真话呢?”他对自己说:“如果真是在她死亡和痛苦临近的时候说地真话,而我却把她当作欺骗拒绝回去,这不仅是残酷的,而且人人都会指责我……”卡列宁此时的同情心如果说还是建立在怕被指责的基础之上的话,那么他之后在病房的举动想必不会再有人质疑那不是同情心的真情流露了。
卡列宁在病房见到产后高烧,极度亢奋,极度痛苦的安娜,听了安娜盼望丈夫回来并请求丈夫宽恕的话后,卡列宁“双眉紧锁的脸上显出痛苦的表情,他拉起她的手想说点儿什么,但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他的下嘴唇在颤抖,他仍在竭力克制自己的激动,只偶尔望一望她,每次望着她那双眼睛,那双眼睛那么动情地、那么热烈而温柔地注视着他,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这里既写了卡列宁激动的感情,同时也写了他感受到的安娜的激动。此时此刻的卡列宁再也无法掩饰自己对安娜的同情与怜悯,终于释放出了他那深藏心底的怜爱,不可谓不真实。
卡列宁的同情不仅仅表现在安娜身上,同样也流露在了弗龙斯基和那个新诞生的小姑娘身上。“他原谅了妻子,为她的痛苦和悔恨而怜悯她。他原谅了弗龙斯基,也很怜惜他,尤其是听到人们说到他那个绝望的举动之后。他也比以前更加怜惜儿子,如今他责备他自己关心儿子太少了。然而,对这个新诞生的小姑娘,他所体验的更是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是怜惜而是温情。”这个时候的卡列宁几乎展现出了他人性的另一面,实则这也是他“真”的一面。他终于抛开了那份如影随形的虚伪,在一个“死”过一次的敌人面前,在一个新生的婴儿面前,他屈服了,投降了,让步于自己的同情心,让那种无声的怜悯在静静地流淌。
(二)机械爱情的悄然展现
卡列宁对安娜是有爱情的。安娜曾说:“假使她没有听到过爱情这么一回事,他是永远不会用这个字眼的。他不知道爱是什么。”这是安娜寻求爱情的重要原因。卡列宁缺少爱情但不等于他没有爱,只不过他的爱被机械化了。从而与他那个机械化的日常生活同一化,因而不易被人察觉,也更不会被安娜所感受。当他知道上流社会对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看法时,他想和安娜好好谈一下,面对安娜对他的封闭,他既没有固执的把谈话继续下去,也没有恶语中伤安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怕假如这是谣传,那么会伤害自己的妻子。一个根本不爱妻子的丈夫是不会顾及到这些的,也根本不会在乎他们之间的感情会不会遭受打击。尤其是在他不得不走法律这一步时,为了拿到安娜与弗龙斯基的信件,他与安娜第一次大规模的冲突。“由于过分激动,话说的太快,卡列宁舌头打结,连‘痛苦’一词的音都咬不准了,竟然发成了‘通苦’。”“她望着他。‘不对,那只是我的错觉’。回想他结结巴巴发不清痛苦一词读音时的脸上的表情,她心里对自己说道‘不会的。一个眼神那样呆滞,神态那样洋洋自得的人怎么会有知觉和感情!’”此时,就连安娜也似乎意识到了卡列宁那激动的背后隐藏着一份对自己的爱,只是她不好确认,也不愿意承认罢了。但是这份爱却是真实存在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卡列宁的确做了很多伤害安娜感情的事,但这些都是一个丈夫对于背叛自己的妻子可能采取的措施。他从不愿意离婚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他是爱妻子和儿子的,尤其不能让他的妻子出庭受审,遭受侮辱。即便他下了最大的决心去见律师,要以法律的手段解决这件事情,可当律师提出“要达目的,就需不择手段”时,他又犹豫了,终于没有迈出法律这一步。离了婚的母亲会有她自己的不合法家庭,而在那个家庭里一个继子的地位和教育无论怎样都不会好的。卡列宁从未向安娜表示过这一切,也不想让谁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但他的爱却是的的确确,真真切切的。社会、宗教、法律都是严格维护上层社会道德准则的,不仅安娜无法与之抗衡,就连卡列宁这种大官僚也是无能为力的。一向在官场镇定自若,老谋深算的卡列宁在处理感情问题时也同样忧郁、矛盾、痛苦,这正说明他是爱妻子的,爱儿子的,也是爱整个家庭的。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驱使他找一个合理妥当的处理方式。他没有采取一个官僚所采取的专横、偏激的诋毁,也没有采取上流社会所惯用的决斗,是因为他在乎这个家庭的完整,还企图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挽救这个家庭,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安娜是否接受,卡列宁的这份责任之爱、机械之爱、隐匿之爱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浪漫的、体贴的、温存的,而是奇怪的、古板的、机械的,但这就是卡列宁所特有的爱的方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