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王栋生与徐江关于《安恩和奶牛》解读之比较 (苏教版七年级)» 正文

王栋生与徐江关于《安恩和奶牛》解读之比较 (苏教版七年级)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970

概要: 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安杨华王栋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上发表题为《〈安恩和奶牛〉解读》的文章。文章先把《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划分为两部分,然后逐一分析,最后总结“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却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安恩鲜明的个性。作者用外貌描写表现安恩的身份,让读者知道她并不富裕,这头牛可能是她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体现了她的自尊与节俭;用神态描写,表现安恩的沉静和安详,因为只有那样的性格,才会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地站立在喧闹的集市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写她不肯出卖奶牛的坚决态度……真实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徐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8期发表了题为《教会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以〈安恩和奶牛〉解读为例》的文章,文章对王栋生的解读做了深刻而中肯的批评,徐江指出:“就关键性的段落内容读出‘为什么这样写这一切’”,“否则就是不合格的教学”。此话显然是指王栋生对文本写作技巧的分析没有到位。比如对课文第一段安恩的外貌及

王栋生与徐江关于《安恩和奶牛》解读之比较 (苏教版七年级),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安杨华

王栋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上发表题为《〈安恩和奶牛〉解读》的文章。文章先把《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划分为两部分,然后逐一分析,最后总结“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却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安恩鲜明的个性。作者用外貌描写表现安恩的身份,让读者知道她并不富裕,这头牛可能是她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体现了她的自尊与节俭;用神态描写,表现安恩的沉静和安详,因为只有那样的性格,才会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地站立在喧闹的集市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写她不肯出卖奶牛的坚决态度……真实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
徐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8期发表了题为《教会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以〈安恩和奶牛〉解读为例》的文章,文章对王栋生的解读做了深刻而中肯的批评,徐江指出:“就关键性的段落内容读出‘为什么这样写这一切’”,“否则就是不合格的教学”。此话显然是指王栋生对文本写作技巧的分析没有到位。比如对课文第一段安恩的外貌及细节描写只探究写了什么,不能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探究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缺少语文性的,自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无甚益处。”不仅如此,王文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对文本内涵认识“老生之常谭”,寥无新意,甚少教益。徐江对此批评说“解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而没有形而上地给学生总结‘怎样’从文本中汲取‘哪些’更有益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语文最基本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些问题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效果。”“知道不知道这样一个老太婆的形象无关紧要,我们应该把这篇课文当作人生行为教材来探讨,从而在更具有普遍性的层面教育学生”,“教学生学会用哲学思辨意识来思考课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联系思维”,“教会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
两位老师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解读,我在学生充分预习这篇小说的基础之上,把两种不同的解读如实客观地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在充满张力的思想碰撞中深入解读,启迪智慧。
下面就以学生讨论中的话语为纲目,来认识到底该怎样解读:
1、将老婆婆的行为置于一个大环境之下思考:从大环境看行为的影响
谷思瑶同学认为:“王栋生的解读是一般人都可以通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站在老婆婆个人角度上,来看奶牛,看买牛者,于是便较为轻率地将主旨归纳为‘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暂且不论其归纳的正确与否,单从归纳角度来说就有些狭窄了。而徐江的解读则是将老婆婆的行为置于一个大环境之下思考,把她的性格忽略为‘质点’,侧重分析她的行为对整个‘局面’的影响,这个角度就开阔多了。”“质点”是很小的意思。学生的发言不仅有文化性,而且表现了他们大气、开放的思维。可以看出学生不满足仅仅站在安恩的角度来看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渴望站在全篇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究安恩这样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比较清贫的老奶奶’,为什么不但没有让牛‘在与同类的相处中得到安慰和快乐’反而让牛‘神情厌烦’呢?这也启发我们语文老师对于一篇富有思维张力的小说不要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的认识上,不要像小孩子看电影一样只是要辨清“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着手解读潜藏在表层下的东西。
而王栋生的解读如果这只是普通人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的解读,倒也无可厚非。而如果是教师对课文的教学解读,是一种教学行为,则是不能肯定的。这样的教学反映出的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思想,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是要灌输给学生一种介绍类似于“安恩是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老奶奶”这样的只回答“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这种非概括性的陈述性知识是无法转化成学生的智慧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就是一种无效教学,至多是低效教学,停止在“知”的层面。而徐江主张“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探究为什么这样写”“给学生总结‘怎样’从文本中汲取‘哪些’更有益的东西。”“教学生学会用哲学思辨意识来思考课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联系思维”。这种主张反映的则是一种不同的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主张引导学生探究类似于“安恩为什么会好心办尴尬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行为更为合理”这样的旨在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才是发展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关键,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其根本性的特点是落实于实践。两种解读的对立实际上反映的是两种教育思想的对立,而两种教育思想的分歧则在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的根本目标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不同。20世纪初提出对话理论的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诉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要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①这与鲁迅的“立人”的教育精神,是一致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②,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③。
2、我是否也是一个“安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自我反思
当我们按照王栋生老师的解读,通过一系列分析,学生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安恩是“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形象。虽然如此,但她却成为一个负面的“符号”,负面的象征。有一位学生质疑道:“这位‘富有仁爱之心’的‘比较清贫的老奶奶’,为什么不但没有让牛‘在与同类的相处中得到安慰和快乐’反而让牛‘神情厌烦’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就引导着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安恩的确伤害了奶牛,因为安恩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做事,没有考虑到牛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把牛牵到一个“牲口交易市场”来溜,奶牛在一个自己并不适应的环境中被许多生意人骚扰着,自然是受到了伤害。我顺势引导同学反思自己有没有由于过于自我而好心办坏事的尴尬经历,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其中韩碧云同学说:“安恩的做法不止一次让我反思——我是否也是一个‘安恩’,总是在以自己为圆心的范围内不断做着伤害他人的‘对’的事情。”学生的发言引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能看出来小说本身所蕴含的思维张力,引起了学生波涛汹涌般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反思自我,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而这种成长是必须在突破安恩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形象的解读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的,因为只有看到她“富有仁爱之心”的同时,更看到她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才可能深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不这样;否则,除了让学生学习安恩的“仁爱”之外再也没有深入思考的必要了。不要只把目光局限在目的和主观意愿上,还要放开眼光看到目的与方法、主观与客观、愿望与效果的矛盾对立。鲁迅说:“堂吉诃德的立志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错误是在他的打法。”安恩的领着奶牛散心,是不能说她错误的,错误是在她去的地方。
王楚琪同学说“在我看来王栋生先生的解读有些过于模式化了,像是一个套子。”王栋生的固化的解读反映封闭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自然是努力引导学生无限地接近标准答案,去迎合教参,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自我反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处于教师与教材的双重权威下,个性被泯灭探索空间被封闭,主体意识处于沉睡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阶段越高,越缺乏批判和鉴赏意识,天长日久都逐渐钝化为一台没有灵性缺乏创造的机器。”④而徐江的解读,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开放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这种解读表现的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思想,而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开放的平等对话的课堂容易使学生“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⑤。这样的课堂才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修正自我。
3、留意“爱”的伤害:文本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在讨论中,蒋梦漪同学有些激动地说:“我讨厌以爱为名义的禁锢、干涉与伤害,敌人的伤害可以反击,爱的伤害却是一种软刀子,明明内伤却还要接受并感激着,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感情的破裂与疏离。爱是需要智慧的。”从而把话题由对自己的内向审视转移到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外向关注上。对此,大家好像更有话可说,比如,有学生谈到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把自己的为实现的与理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不顾孩子的兴趣及条件强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的问题;再比如有人谈到杨丽娟追星,造成自己家破人亡的悲剧,也给刘德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等等;甚至想到“如果你爱我就别伤害我”这句歌词。通过社会这部大书,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恰当的“爱”是会伤害人的,爱是需要智慧的。可见,讨论使学生不仅看到“仁爱”,而且还注意到“仁爱”的方式、“ 仁爱”的结果。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