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 正文

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32

概要:【原文】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注释】 (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说:“增加我几年寿命,到我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这样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评析】孔子把学《易经》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经》,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闲人以前写过一个“文化的混乱及危害”,贴在这里,作为对这句话的评析。文化并不都是好的,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有高雅和粗俗之分,有科学和迷信之分,有真理和谬误之分。象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的国家,如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落后当作先进,把粗俗作为

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原文】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 (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说:“增加我几年寿命,到我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这样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评析】孔子把学《易经》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经》,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闲人以前写过一个“文化的混乱及危害”,贴在这里,作为对这句话的评析。
文化并不都是好的,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有高雅和粗俗之分,有科学和迷信之分,有真理和谬误之分。象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的国家,如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落后当作先进,把粗俗作为娱乐,把迷信奉为科学,把谬误说成真理,那就会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的文化混乱。文化的混乱必然导致思想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必然导致人心的涣散;人心涣散的国家会怎样发展,细想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颤。
中国有文化的人不少,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不多。不崇尚科学,却要把不是科学的文化,用科学加以修饰,以科学的名义加以散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怪现象。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周易的研究。
我们先不说易学本身或者易学的本义是不是迷信,客观而论,中国的迷信却主要来自于易学的应用,现实生活中的卜卦、问命、相面、解梦、求签、测字、起名、风水、良辰、吉日等等,无一不是迷信的。对于这一举国泛滥的迷信现象,为什么大家都还蒙在鼓里。下面我们先看看研究周易的人是如何骗人的。
一位自称参过军,入了党,在部队任过团职军官,又转业到方任过领导职务的大师,有一天做了一个梦,就开始研究周易,并认定周易预测是一切科学的先锋,是普天之下最早、最大、最好、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问。谁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起源于西方,其文化基础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周易没有关系。可这位大师却敢说“周易预测是一切科学的先锋,是普天之下最早、最大、最好、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问。”,不知道他是没有科普知识还是故意误国害民,最让人不可思义的是,这种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竟然还有人相信,难道中国人都不会思想了吗?还有一位毕业于大学法律系的大师,应该算是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却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周易)是我们现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说:“周易象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通关钥匙, 可以称之为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试想,如果把弘扬周易作为现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把学习研究周易作为中国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那要误多少人家的子弟;如果周易象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通关钥匙, 可以称之为一部宇宙代数学,并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那哥白尼、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不懂周易又怎么解释;如果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那连马列主义都可以不学,用周易测一下,然后慢慢等着就是了;如果不要怕别人强大,我们也不要搞改革开放,小富即安就行了。这个学法律的大师,简直就是荒唐。

我五十岁已学过《周易》,可以说不会有大的过错了。(孔子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晚年依旧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整理六经,但自知时间已不多了,所以发出“加我数年!”的感慨)。这里,“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显然是对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补充说明。为什么孔子要特别强调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和“五十以学《易》”呢?“知天命”和“学《易》”有什么关系呢?据《史记 .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这就是说,孔子晚年非常喜爱《易》学,并整理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易传》文献。孔子读《易》很勤奋,以致把一部《易经》编书简的皮绳都弄断了好多次。《史记》的记载和《论语》的记载情况是相吻合的,孔子是认真“学《易》”后,才“知天命”的。根据《史记》讲的经孔子整理过的有关《易传》文献分析,“《易》道”与“天命”确是息息相通的。《易》学阐明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成为孔子以后历代儒学流派的自然观的立论基石。所以程颐、朱熹深悟此中道理,各自花费几十年时间研读《易》学,程颐有《伊川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问世,他们皆为儒家易学造诣极深的人物。因而当他们读到《论语》中子贡对孔子“言性与天道”发出赞美不绝的感慨时,他们俩皆不略而同地肯定子贡一定是听到了孔子关于“知天命”天道观的精妙之论,不然孔子也不会自我表白“五十而知天命”和“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确实,孔子认真研读《易》学,韦编三绝,一定会有自己关于“知天命”的精彩论述。新近公布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易传资料中,有一篇《要》,这篇易学文献记载了孔子与子贡谈论《易》学的情况,十分珍贵,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孔子“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的秘密所在。

【原文】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shèng),楚之《梼杌》(tào wù),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①。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注释】①史: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父胜质则史。”《论语•雍也》“史”与”野”意思相对,有浮华不实之义。1.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2.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梼杌。”赵岐《孟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亦是一种史书。
【译文】孟子说:“先圣王者离我们而去,他们的事迹也被人忘记,颂扬的诗篇也随之消亡;颂扬的诗篇消亡,乱世作《春秋》。(“春秋”,有两义,一是指当时记载历史的史书。一是指鲁国的《春秋》这本书。)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是一回事。所记的事,都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事;所用的文体,不过是史书的文体。孔子说:‘它所表达的大义,却是我私自确定的。’”
【评说】孟子论述孔子写《春秋》的历史背景。由于书写的原因,周朝以前的事迹很少留传下来;自周朝立国后,各种竹简、钟鼎文也就多了,因此记载各诸侯国的史书也多了。但是,什么样的史书才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呢?所以孔子作《春秋》,认为自己私自决定了历史事实的褒贬之义,以尊重历史事实为本,为的是统一各诸侯国史书的写作。因此孟子在此举此例,也就是说明在史书的写作上,孔子采取的是最佳行为方式。
【现代阐释】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孔子修《春秋》,意在寓褒贬,别善恶。在孟子看来,与《春秋》同时代的史书,如《乘》《梼杌》等,“其文则史”,也就是太过夸饰。而《春秋》则是将《诗》的褒善贬恶的大义引用到修史上来的从而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
【学•思•练】关于修史治史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主张“微言大义”,司马迁主张“实录”。联系本章,就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发表你的看法。

上一页  [1] [2] [3]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孔子:人与文化,颂其诗,读其书
《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相关文章
  1. 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