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间,实际上国家是不统一的。从中国第一个朝代建立到现在,一共是4212年,其中,统一的时期包括夏、商、西周、秦、西汉、东汉、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分别是441年、643年、350年、14年、198年、195年、37年、289年、167年、152年、97年、276年、267年、56年,累计时间约3182年,占总时间的90%,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均为240年。其余10%共1030年,分别是西周之后521年的春秋战国,西汉之后16年的王莽和更始帝,东汉之后361年的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唐之后53年的五代、十国,清之后48年的中华民国。作完上述统计以后,仅从时间上看,即找不到周期,也看不到螺旋,对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也难以形成关于“久”的量的概念。归纳起来,基本的东西有两点: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虽然分裂战乱也有1030年,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比较短暂的;二、中国是逐步壮大的,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到了清,无论是疆土还是种族,都达到了极限。作上述统计
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间,实际上国家是不统一的。从中国第一个朝代建立到现在,一共是4212年,其中,统一的时期包括夏、商、西周、秦、西汉、东汉、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分别是441年、643年、350年、14年、198年、195年、37年、289年、167年、152年、97年、276年、267年、56年,累计时间约3182年,占总时间的90%,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均为240年。其余10%共1030年,分别是西周之后521年的春秋战国,西汉之后16年的王莽和更始帝,东汉之后361年的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唐之后53年的五代、十国,清之后48年的中华民国。
作完上述统计以后,仅从时间上看,即找不到周期,也看不到螺旋,对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也难以形成关于“久”的量的概念。归纳起来,基本的东西有两点: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虽然分裂战乱也有1030年,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比较短暂的;二、中国是逐步壮大的,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到了清,无论是疆土还是种族,都达到了极限。作上述统计的时候,有以下几点感受:
1、中国传统文化,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尚未形成以前,中国的疆土还比较小,社会比较稳定,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很长。春秋战国时期,可能是由于诸侯割据的原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长达250余年的文化繁荣期。
2、秦在中国只是一个过渡期,如果从短命的角度看,可以不把它作为一个朝代,但是由于它在“尚武、扩张”方面的巨大贡献,其历史作用却不可忽视。遗憾的是,后来的帝王并不看重秦的主张和思想,否则,之后的中国难以预料会如何发展。
3、从文化的角度讲,汉与秦正好相反。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儒学能够成为中国的国学,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为以后的帝王提供了一种经验,那就是用儒学统治中国可以长达426年。自“五四”以来,中国的反孔非儒一直不断,如果接受“以儒学为主的传统中国文化是近代中国被动挨打、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那么“汉奸”的“汉”字不应该是“汉族”的“汉”,而应该是“汉朝”的“汉”。
4、汉以后,中国经历了长达361年的分裂和战乱时期,一个国变成了几个国、十几个国。在这361年里,值得大书特书的“国粹”不多。
5、隋朝统一中国后,统治的时间只有3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就在这短短的37年间,他们却做了一件造福万世的伟大事件,那就是开凿京杭大运河。虽然京杭大运河在隋之前已经开凿了一些河段,到元才达到今天的规模,但隋的功劳是最大的。
6、唐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口碑比较好的朝代,其功不表。就其过而言,笔者认为是盛行佛教。佛叫自两汉传入中国,到唐已有六七百年,一直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唐以后佛教才开始盛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儒释道优劣之争,其实,道对中国的影响与儒释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儒释也无所谓优劣。有儒就够中国受的了,实不该再有释;儒释结合,儒释共存,实是中国之最大不幸。
7、五代十国后,中国进入了300百多年的宋王朝。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辛苦的,300多年来一直与辽、金、蒙征战。
8、元是中国最辉煌的年代,其威力之大、疆域之广,应永远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不过,元朝的建立,实际上是元以前中国的一次彻底亡国。
9、中国的帝王妄自尊大由来已久,但是刻意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开始于公元1368年,结束于公元1644年,这276间,西方出现了很多永垂青史的人,发生了很多永垂青史的事。而在明朝却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事。最大的遗憾应该是郑和的无功。
10、清与明相比,在闭关锁国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社会发展到清末,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该有太多的遗憾。需要说明的是,清朝的建立,实际上是中国的第二次彻底亡国。直到晚清,人们仍然将“驱逐达虏,恢复中华”作为革命的口号。中国人历来不乏汉奸,如果说满清的汉臣、汉官都是汉奸,应该不会太冤枉他们。
11、辛亥革命算不上成功,辛亥革命后十几年,孙中山还在说“革命尚未成功”就是一证。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相比。”
【读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 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 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 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 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 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 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评析】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应该有两种原因:一是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反对思想文化上的创作和创新;二是他不完全是“述而不作”,但对自己的“发展创新”心里没底,将自己的东西也说成是古已有之。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应该提倡的,如果人人都遵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那么中国的思想文化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实际上2000多年来一直是对孔子的那点东西陈陈相因,确实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评析】“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其强调“克己复礼”的主张一脉相承的,个人觉得,这也是孔子思想最大的缺陷之一。如果只强调服从旧有的规矩而不敢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只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落伍直至被淘汰。因为过去的旧的规矩有可能是不完善的,即便是完善了的旧规矩也只适合当时的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来曾经完善可行的规矩也会变得不可行不完善。
儒家思想在今天如果还不能突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划下的那一条条死杠杠,还是强调一字一句都不能改变不能否定“论语”中的观点,那么儒家思想在今天也只有彻底走向毁灭一条道路。只有根据今天的具体情况,彻底摒弃儒家思想中已经被今天的现实证明是不适应的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部分,同时再加进符合今天时代精神的部分,也就是重新注释过去的那些文字,让儒家思想含有时代的精神,才可望让儒家思想继续生存下去,也才可望让儒家思想在今天再放光辉。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读解】孔子按智力和知识的不同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认为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过勤 奋努力的学习来求得知识。至于学习的专业方向,则是“好古”, 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些像我们今天的历史系学生,没 有什么外国文学课程可学。
孔子在这里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谦虚的成分在内,另一方面也是勉励学生,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一切关。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既然圣人都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 努力学习的份了吗广谁还敢自诩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说明】除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外,孔子还表述了自己主要是因为热爱古代的文化,敏捷而善于选择学习,才能获得今天的地位,才能当许多人的老师。这里牵涉到一个“生而知之”的“天才”问题,天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是天才?其实,任何天才,也就是说在某一方面生下来就很聪明的人,如果后天的教育上跟不上的话,或者是自己在后来不努力勤奋学习的话,最终也会成为笨蛋一个。而“非生而知之者”,也就是说生来就不是很聪明的人,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对学习“发愤忘食”,“好古”,“敏以求之”,那么,他最终是能成功的。所以,这里面就有个大问题,不论什么天才不天才,人生最关键的是在后天的踏实的努力学习和勤奋做学问。没有踏实的学习的基础,天才也是废的,有了踏实的学习的基础,笨蛋也会变得聪明。还有一个问题,“好古”,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有人感兴趣,因为受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影响,现代人总认为古不如今,今天比过去好,所以置历史的经验而不顾。这些人恰恰忘了,我们是踩着历史的经验走过来的,还要踩着今天的经验才能走向未来。倘若没有历史的经验,我们也走不到今天。倘若没有今天的经验,我们也无法走向明天。现dai考古学证明,古代的许多东西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在许多历史的经验中,蕴涵着许多至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对我们的今天仍有着很大的帮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