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好古敏求【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
孔子:人与文化,好古敏求,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好古敏求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奢yin逸,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评析】安贫乐道是一种非常高的思想境界,人类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种境界不是靠教化、要求就能做到的,绝大多数常人也是无法做到的。如果有人这样做了,应该得到赞赏和尊重;如果人们做不到,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绝大多数人处于世俗境界,官员文人们大多处于功利境界,其中的一少部分达到了道德境界,只有极个别的人上升到了天地境界。安贫乐道基本上达到天地境界了,几百万人、几千万人能有一个达到这种境界就不错了。绝大多数富人都会为富不仁,这符合人类贪婪的本性。要求富人不骄奢yin逸,要求富人崇尚“周礼”,要求富人乐善好施,都是不可能的事。将不可能的事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不是自欺欺人吗?
于丹在书中对其的解说为: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见于丹《〈论语〉心得》第12页。)
显然,于丹将“贫而乐”中的“乐”,解释为“欢乐”。我在这里,不做引经据典的考证,因为大家也很难去找到,或是去阅读,古人的各种注疏。我就引用大家都能在书店里买到的,其作者的学术水平也为大家所公认的两本书中的相关内容,做一引证。在这样的比较之下,是非曲直,我想明眼人自有公断。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一书中,对此的解说为: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一本乐下有道字。贫能无谄,富能不骄,此皆知所自守矣,然犹未忘乎贫富。乐道则忘其贫矣。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其心亦忘于己之富矣。故尤可贵。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对此的解说为: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
以上二先生,均将“乐”解释为“乐道”之“乐”,即“喜好”之义。
我不揣鄙陋,将我最近出版的《孺童讲论语》一书中,关于此句的解说,摘引如下: “乐”,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为“礼乐”之乐;其二,为“喜好”之乐。之所以会产生这二种解读,主要是由于此句的版本差异所决定的。除了“贫而乐”这一版本外,另一种版本在“乐”字下多一“道”字,此句则变为“贫而乐道”。这两种版本都很古老,在时间上很难判断孰先孰后,而且从意思上也都讲得通。
若以“贫而乐”讲,则此句意思为:虽然贫穷,但好于“乐”。这就与下句“富而好礼”相对应,一个好乐,一个好礼。若以“贫而乐道”讲,则此句意思为:虽然贫穷,但乐于求道。这也能在句式上,与下句相对应,一个乐道,一个好礼。如果单从孔子的答语中,很难判断这两种版本孰是孰非。但如果比照子贡的问句,似乎可以从句法结构上,姑且得出一个结论。子贡问语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似乎孔子答语应为“贫而XX,富而好礼”,才算前后对应,而且读起来语气比较通顺。如果判“乐”为第一种解读,那么照“富而好礼”句式,似乎在“贫而”与“乐”之间缺一“好”字,也就是说此句应为“贫而好乐”。但由于这只是推测,没有版本及辅助材料证明,所以不能作为最终结论。如果判“乐”为第二种解读,“乐道”、“好礼”意思能够对应,且有现成的“贫而乐道”的版本证明,此倒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于丹的错误是出在“望文生义”上,见到“乐”字,就想当然将之解释为“高兴”、“喜悦”之“乐”。这种错误的产生,显然是犯错者对《论语》并没有一个基本的较严肃的研读。在当前,已经几乎被奉为仅次于《论语》原典的于丹《〈论语〉心得》,到底传达给读者多少正确而有用的信息呢?到底于丹的讲解,是向大众传达了儒家学说的精髓,还是仅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呢?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因:沿用。 或:有人。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评析】闲人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是说社会的发展走向是可以预知的,或者说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闲人持怀疑态度。早些时候写过一个帖子,题目是“周期”,放在这里。对于中国朝代的更替,有一种周期说。不论是三百年,还是五百年,与世界其它任何国家相比,都是一种独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螺旋是一种轮回,有点周期的意思;由于是上升,所以,每一次轮回的起点都要比上一次轮回的起点提高一层。为了说明方便,我们按时间的顺序和长短对中国的朝代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在公元前2207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朝代社会开始了,朝代的更替也随之开始了。夏、商、西周的时间分别是441年、643年和350年,这段时间共1434年,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但那时的中国不大,与现在的中国不是一个意思。
到了公元前770年东周以后,国家逐步开始分裂,一个国家变成了多个国家,战国后期形成了齐、鲁、燕、韩、赵、魏、秦七雄,这段时间共持续了521年。
秦从公元前248年开始兼并六国,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它很短命,只统治了14年。
公元前206年,汉灭秦,统治时间共426年,中间出现王莽和更始帝共16年。汉以后,中国开始了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隋改变了长达361年的分裂状态,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好景不长,只统治了37年。
唐于公元618年灭隋后,中国又开始了289年的稳定期;之后的53年,又出现了五代、十国。
从公元960年开始,进入了北宋、南宋与辽、金、西夏、元共存时期,时间为319年。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此后的632年,中国经过了元(97年)、明(276年)、清(267年)三个王朝,没有再进入大的长期分裂状态。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