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讲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正文

《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讲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78

概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般离别诗的离别对象是人,《再别康桥》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中的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诗人告别康桥时,有意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远离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再别康桥》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5、迁移练习: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

《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讲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般离别诗的离别对象是人,《再别康桥》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中的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诗人告别康桥时,有意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远离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总结: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再别康桥》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5、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二)《回延安》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1956年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时,以饱满的激情写的一首现代抒情诗。全诗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忆延安、赞颂延安和对延安的展望,倾吐了诗人的心声。这首诗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诗人还注意运用比兴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读起来有一种自然淳朴之感。阅读此诗,要注意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

介绍“信天游”:

信天游广泛流传于陕北,常用“比”或“兴”的手法。基本特点如下:

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2、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说出感情线索

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澎湃激情)       兴奋

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养育深恩)       感激

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       (亲人心声)         喜悦

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看到的新貌;              (崭新面貌)       赞颂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伟大贡献)       热爱

试着用三个字概括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全诗感情饱满,作者紧紧扣住自己对延安的感情来抒写,反复咏叹,起伏跌宕。

下面按要求朗读: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第一部分:跳荡、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3、欣赏分析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①朗读诗歌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的。 

②请标注出这一节中的动词,你认为,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激动心情的动词有哪些?

此类动词有:抓,贴,搂,扑等。

③品味:如果将上述动词做如下改动,体会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手捧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抱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拥在亲人怀……

“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的意思。“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亲密无间的关系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悦。而“拥”字显现出的是一种柔情而已。 

 

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这一节中直接表现过去生活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描写过去生活的句子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这些内容,表明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这就揭示了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想像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①环境的烘托与渲染:“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延安人的热情好客。②形象典型。诗歌选取了三代人的典型代表老爷爷、社主任和娃娃,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③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了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

学习诗歌第四部分 

最能表现这一部分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关键词语是什么? 

表明中心意思的句子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关键词语是:延安的“新”面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朗读这一部分中的相关诗句加以回答。

具体体现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受到延安变化之后的喜悦之情。  

学习诗歌第五部分

请画出出现的地名,作者突出这几个地点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和这些地点相关的事物分别是“红旗”“脚印”和“灯”,这些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将这些连接在一起,体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使读者在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

诗歌结尾写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再”与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内容形成呼应关系。同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

 

4、体会运用的修辞方法及效果

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和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 诗人的感情都有很不错的效果。

①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把延安比作母亲。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他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和歌颂母亲延安? 

因延安哺育了诗人和千千万万个革命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见到母亲就是回到了家,足见诗人对延安的敬爱 

他从四个方面赞美和歌颂延安。

写延安对自己的培养和哺育;写延安留下的光荣历史;写延安的巨大变化;写延安的光辉前景。 

再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黔之驴》《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