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老师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始终都在研究老师在看什么书,怎么看,看出什么东西。我手上的书,如果是书柜里没有的,学生就更关注了。后来他们也发现了规律,语文教材讲到哪里,我手头上就会出现相关的书籍,我跟他们讲的东西,大都来自这些资料。后来,他们也会在学到哪一课的时候,找到有关的书籍来阅读。这样教师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线索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讲>的时候,学生就研究>,讲《小国寡民》,学生就研究《老子》了。不晓得那么小的年龄是否看得懂这么深奥的书,当然了解一下也是好事。有时候,为了释放学生积聚的阅读能量,就临时把一节准备做别的事情的语文课临时改为名著默读课或名著推介课了。默读课,就是学生静静的看书了。推介课就是学生抄抄巴火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人生的一大工程。或许就是人一生中的最大工程。阅读的基本任务是读书,阅读的根本任务是读人,读事,读社会,读自然。读书,主要的是名著阅读。学校的阅读,一般都是两条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但名著阅读,并不就仅仅指那些大部头的著作,而是把篇章阅读也含在其中。我在每周的正常授课节数中,抽出一节课作自由阅读时间,主要用来做篇章阅
如何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老师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始终都在研究老师在看什么书,怎么看,看出什么东西。我手上的书,如果是书柜里没有的,学生就更关注了。后来他们也发现了规律,语文教材讲到哪里,我手头上就会出现相关的书籍,我跟他们讲的东西,大都来自这些资料。后来,他们也会在学到哪一课的时候,找到有关的书籍来阅读。这样教师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线索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讲<<论语选>>的时候,学生就研究<<论与>>,讲《小国寡民》,学生就研究《老子》了。不晓得那么小的年龄是否看得懂这么深奥的书,当然了解一下也是好事。
有时候,为了释放学生积聚的阅读能量,就临时把一节准备做别的事情的语文课临时改为名著默读课或名著推介课了。默读课,就是学生静静的看书了。推介课就是学生抄抄巴火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阅读,人生的一大工程。或许就是人一生中的最大工程。阅读的基本任务是读书,阅读的根本任务是读人,读事,读社会,读自然。读书,主要的是名著阅读。
学校的阅读,一般都是两条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但名著阅读,并不就仅仅指那些大部头的著作,而是把篇章阅读也含在其中。
我在每周的正常授课节数中,抽出一节课作自由阅读时间,主要用来做篇章阅读。最初的时候,把几十年来我为学生准备的几百篇精选出来的精品现代美文做为阅读材料,在课堂上现场发给学生默读,一人一篇,看完到我这来换。也可同学间互相交换。后来,让学生将平时阅读到的精品文章复印出来,加入到阅读材料中来,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
这是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进入正确阅读轨道的一个小伎俩。
我还把名著阅读扩展到时文阅读,就是读报读杂志,读当代作家的作品。
当代著名作家,那时中国作家女的以毕淑敏为最,男的以余秋雨为最;外国的当然是《哈利伯特》的作者了。那时每周有一次固定的活动,由学生自选文章,做阅读分析。说明白一点,就是学生当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课,讲什么,怎么讲,都是学生自己来确定的。美其名曰,美文共享。我也不把关,因为根本无须把关。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女生则必讲毕淑敏的文章,男生则非余秋雨不可。书柜里这两个人的书渐渐的就有十几部了。毕淑敏的文章相对短一点,一两节课就可处理完,可是余秋雨的文章,往往没有读完就下课了。也好,自然引导到课外阅读了。其实我那时我的心里一直在嘀咕,余秋雨的文章,他们看懂了吗,十四五岁的孩儿们?
我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没有人讲《哈利伯特》,手里握着这本书的人却很多。
我也就想看看,这倒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让学生这样着迷。没看进去。再看,还是没看进去。又看第二部,一下子就没吸引住了。后来的几部也看得很着迷。再回头看第一部,还是没看进去。
正常的语文课,当然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有人说它是主阵地,我也不否认,但也没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得益于当时的语文教改,我的课堂也就活泛了。这个阵地怎么建设,我心里自有想法,自有打法。可是,学生来夺我的主动权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活跃分子,常常跟我商量,
卢老师,今天的课讨论这个问题吧。
开始时说的乱乱糊糊的,可是没有过多久,就说得头头是道了。其实,任何一篇课文,从任何一个地方入手处理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只处理内容或形式的某一个点而不顾其余。
课堂静悄悄的,那是我与学生坐在一起,静静地读着品味着手中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杂志的时候,是我心中最有幸福感的时候。
课堂乱糟糟的,那是同学们的手举的老高,抢着到台前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某件事情的做法讲给同学们的时候,是我心中最有快乐感的时候。
阅读成功了,语文教学就成功了。阅读成功了,人生就成功了。
难得的是学生自己动起来。
三、卢老师,该写作文了吧
依然是那一段生命中黑暗的岁月,依然是那冷寂的暗夜中的闪烁的灯火。
还是1991年,做初中1年级24班班主任时候,我成为“创新作文教学”——一个国家级实验课题的实验教师。这之后的二年里,我对创新初中作文教学作了一点探讨,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走出了一条新路。而我的学生,也以他们独特的表现,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享受。
作文在哪里学,在阅读里。阅读成功了,哪有作文不成功的?
虽然作文教学依赖于阅读教学,但是不写不练,也绝对不行。 胡练一气,却不是不可以,容易出现一块地几条垄铲了又铲,而别的垄却一直荒芜着的现象。因此,作文训练,总归有个操作系统为好,有个线索,有个顺序,有个抓手, 有个规律, 可因循,可依据。
原则呢,一是兴趣,一是生活。
我的操作系统是:记录生活,调查生活,研究生活,想象生活,创造生活。
开学不久,生物课,老师指导学生做了解剖鱼和青蛙的实验。这一节课上完,我们班余下的课就上不下去了,因为多数学生被那种血淋淋的场面吓坏了。他们从没有这样近距离地观察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逝去,他们还看到了生命结束时的挣扎由强到弱到无的全过程,伴随着汩汩流淌的鲜红的血液,他们还有了做刽子手的心理体验。一些女生第二天还是脸色苍白。学生们善良的本性显露无遗。
记下来吧,这样的体验,这样的心灵冲击,多么好的写作素材啊!这一次作文,没有一个学生感到难写。
12-9到来了,初一年级28个班纪念12-9大合唱比赛到来了。学生们早早的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了。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我控制着同学们的情绪,准备工作只在班委中进行。到离比赛只有一周的时间其他班已经排练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才放手,开始正式排练。班级就是不缺人才,指挥,领唱,领诵,小乐队,要什么有什么。我也把儿子的手风琴背来,混到乐队里。5天时间,3首歌曲,排练完毕。要想取胜,没点独特的东西,恐怕很难。我们至少有两点,别的班不会有。一是将歌曲作了改编,加了声部,一旦唱好,境界全出。一是合唱高潮时每位同学将一束鲜艳的菊花捧在胸前,考虑到通常会有捧出花朵的表演,但用鲜花的还没有见到,我们就选用鲜花,鲜艳的菊花,表达对先烈的崇敬,恰到好处。那些花,是副班长孙嘉璐的家长捐献的,价值三四百元。
精心的准备,紧张而高效的准备,获奖,不意外。
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集体行为或个人在这次活动中的行为,不能浪费这样的写作素材。
这样的作文,有的是话要说。这样的作文,简单,有趣,有意义。而这样的素材,多得不胜枚举。
老师做作文指导,做作文讲评吗?不做,随便写,没有任何要求。写完了,征得学生同意,贴出去,共享。贴在哪里?贴在走廊里。
当然,老师不批作文学校不让,那就写上优,全是优,突出的,写两个优。
除了写集体生活,还提倡写个人经历。比如班长参加省三好学生评选到最后一轮剩下四个人时没通过;比如学委参加129演讲,差零点零几分没能进入决赛;比如生委第一次收钱,将收全班学生的几百元钱放在书桌里放了一宿,第二天我问他时他找不到了;比如女生范唯以一曲《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征服评委闯入学校艺术节------
每个人都有一些事是一生难忘的,写出来谁都不会觉得难。
他人的一些事,对学生是有诱惑力的。比如父母,爷爷奶奶,他们小的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恋爱结婚的。自己幼年时是个什么样子,有一些什么故事。还有老师,他们学问是怎么来的,有过什么样的成长历程奋斗历程。身边的其他亲人,都有怎样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怎样成为名人的。等等。
想知道什么就去了解,就去采访,被采访者不愿意说,就去调查。采访和调查都是需要心智的,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他人,还锻炼了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这样,写“我的童年”就会写到自己不懂事的时候的事情。写“我的母亲”,就会从母亲的童年写起,方方面面,一直写到现在。“父母的婚事”,学生们能不感兴趣吗?要了解清楚可不那么容易,不问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单凭父母自己说,恐怕不行。
那时学生还写了学校的校长,两位副校长,还写了一些老师,也写了我。都是上万字的文章呢。这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把一些作文交给了被采访的领导和老师,领导和老师们就再感动一回,他们会珍藏的。也有几篇现在还在我的手里。
采访的时候,由于一个班的学生都来做,使学校的领导们和一些名老师的日常工作临时多了两项内容:准备受访和接受采访。
生活是要体验的,也是应该研究的,不体验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不研究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生活,也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研究生活一般分两类:对以往的生活的研究和对未来生活的研究。
艺术节又将来临了,班长和副班长受上一届艺术节范唯凭一把琵琶独自闯入的启发,建议组建班级民乐队,我觉得这件事情如何去做,很有研究价值。就启发他们把目光在放远点,规模做大点,组建年级民乐队。如果成功,将是艺术节上的一大亮点,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更大的锻炼。讨论一下吧,有没有必要去做,有没有做好的可能。经过全班学生讨论论证,形成决议,组建。有很有利的组建条件,我班的班长,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副班长,是学校团委书记。可以通过这两个组织来动员号召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也可以利用的他们的职务来做日常排练的安排和组织。难度会有一点,但也就有挑战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