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742

概要:溆浦三中 谌和平一时近午夜,一连几天的雨仍灿烂的下着。雨打落窗台,溅起水花,水花打着台面厚厚的尘土,跃在原本明净的玻璃窗户上。于是,玻璃上便烙起了黄土般的花纹。这些花纹呈着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朦胧着可以透视的玻璃,更朦胧了屋内的守望人。 屋外,雨夜,灯火阑珊,人际已灭,除了雨声,便是雨声。远处的灯火透射屋内,屋一角的旮旯隐隐有些亮光,隐约看去,似有鬼影,着实有些惧人。我睡不着,连续几天的不安久久的挥之不去,尘世的繁杂旧事包围着我,甚是可怕。想象还有十来天,第三轮的高三教学便画上一个句号,无论大小,无论圆缺,无论浓淡,我这第三个三年的使命算是结束了。文人命贱福薄,这早已不必论证怀疑,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我不曾出作,尚未打制出一柄锋利的笔剑来纵横三尺锦帛。但我身为匠人,作为语文老师,教着民族灿烂的文化,终日与民族的方块字眉来眼去,半教书,半育人,也勉强可算半个文人。缘是文人,也便联想自身命,自身福,于是便得出一个结论:文人的福命,是武人赐予的。现今社会,文人尚存,武人呢?便是那些在上者,所谓公家的奴仆。这一结论,原本也无须忧心戚戚,可畏的是,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你去抓取自己的

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溆浦三中  谌和平

时近午夜,一连几天的雨仍灿烂的下着。雨打落窗台,溅起水花,水花打着台面厚厚的尘土,跃在原本明净的玻璃窗户上。于是,玻璃上便烙起了黄土般的花纹。这些花纹呈着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朦胧着可以透视的玻璃,更朦胧了屋内的守望人。 
屋外,雨夜,灯火阑珊,人际已灭,除了雨声,便是雨声。远处的灯火透射屋内,屋一角的旮旯隐隐有些亮光,隐约看去,似有鬼影,着实有些惧人。我睡不着,连续几天的不安久久的挥之不去,尘世的繁杂旧事包围着我,甚是可怕。想象还有十来天,第三轮的高三教学便画上一个句号,无论大小,无论圆缺,无论浓淡,我这第三个三年的使命算是结束了。文人命贱福薄,这早已不必论证怀疑,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我不曾出作,尚未打制出一柄锋利的笔剑来纵横三尺锦帛。但我身为匠人,作为语文老师,教着民族灿烂的文化,终日与民族的方块字眉来眼去,半教书,半育人,也勉强可算半个文人。缘是文人,也便联想自身命,自身福,于是便得出一个结论:文人的福命,是武人赐予的。现今社会,文人尚存,武人呢?便是那些在上者,所谓公家的奴仆。这一结论,原本也无须忧心戚戚,可畏的是,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你去抓取自己的福命,这一点着实可恶。这些天,我被一张无形的液态网缠绕着,几近窒息。编织这张网的,是举止的谩骂,流言的诽谤,志行的怀疑,,人格的攻击,节操的诬蔑。后来想想,新一轮的科举在即,匠人使命便走马换灯,我便可归隐江湖了。于是我便想到突围了。 

对于标题,现说说“文人”。 
文人即知识分子,凡是懂得一知半知的人或与文字打交道的人皆可称之为文人。独览五千年中华史,中国知识分子短短的一生,甚是先前所说的命贱福薄。他们一生命途坎坷,要么贫寒袭身,要么仕途跌宕,要么猜忌缠身,要么朝不保夕,一句话:不得志。 
当然,可慰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是笑到最后的人。那些生命的长度无以度量、灵魂的厚重无以衡量的人,最终超越时空,绵延千古。他们用自己短短的一生,承载巨负荷的重担,艰难的推动文化前进的车轮。他们,用民族所熟知的方块字会意写形,组合排列,潇洒地浇铸出篇篇千古不磨的锦绣文章。他们,用沉重不绝的寂寞负载起人生不得志的夙愿,伴着烈酒孤独地诉说着人生的苦难、时代的阵痛。他们浪漫而富有理性的思考着,他们匍匐而高傲的行走着,他们沉静而又无畏的挑战着。然而,在一体制的领域里,拥有双重人格的文人,注定逃不脱千年不变的宿命:要么,孤独的开花,要么喧闹的死去。这似乎印证了那句世俗的共鸣:我活着,但我却死了。这句话,悲情而真实,飘渺而厚重。 
其实,活着的是生命的机体,死亡的是灵魂的追逐。人生就是一场追逐,停滞不前原地不动,便犹如失去电动力的钟表,一动不动,再无法走出无以数计的圆圈,而走不出圆圈,它便是一堆只会蒙尘生锈的破铜烂铁。孤独的开花,机体惨裂,但灵魂已闪光。喧闹的死去,机体不锈,但灵魂已黯淡。上帝是残忍的,给你一颗不能开花的树,只让你遮雨乘荫,却赏不了艳媚的花,给你打开眼前的一扇窗,却紧闭身后的门。当然,时间永远是公正的,是无私的,是宽容的。因为时间明证,笑到最后,艳到结局的是花。时间没有终点,花开万年不败。 
然后,我想说说“突围”。请允许我用生硬的拆字法来会意这两个汉字。突,穴者,从犬。所谓“穴”即洞穴,远古时期是人与动物的栖身之所。犬者,狗也,但凡天地间有灵性而勇猛剽悍的动物皆可称之为犬。其时,犬已昂然挺立,有从洞穴中突然窜出之势。“围”,从□从韦。韦者,革,皮革也。围,非困、非囚,用岩石与泥土或树木构建的正方形或长方体建筑,已不是人影,留下的仅是一派枯萎的荒草,残存的仅是几堆霉烂的皮革。围困的是人走之后的茶凉,昔人已运去,空留一野寂。。“突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主体生命的勇敢、智慧、坚毅、力量抑或无奈、怅惘、孤独、阵痛,它使主体生命力超乎寻常的发挥宣泄并使人的潜质闪耀眩目的光彩!它是一种对生命的透析,一种对生死的诠释,它以独特的方式释放着自己的生命,然后涅槃。
其实,这样的会意恐怕是我独一无二的发明,汉字史上的文明簿里绝无仅有。因为太机械、太主观、太武断、太生硬、太自慰,甚至贱辱了汉字的熠熠光辉,玷污了民族独以骄傲的文明,所以无法载入他人欣赏的耳目,甚至混淆不了他人明净的视听。但我想,我仅在戏言,在戏言中求得生存的一丝甘甜,在戏言中找寻生命存在的惬意。而戏言是不会犯罪的。 

说到文人的突围,请让我借用若干个生命已逝、光环永存的历史抑或现代人物。说实在的,对他们,从书本上认识他们开始,我便怀着敬畏,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翻阅他们用文字累起的灿烂的生命册子。所以,我是尊重他们的,或者说是崇拜。
屈原,身上流淌着贵族血液的王族之后,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个看过很多史书,能背很多诗文的文学天才。一方面,他有着“前无古人”的卓越才气,因为他之前,只有散落的《诗经》中的“诗三百”,这些诗虽然美丽无邪,但无数个“佚名”,明证了那只是一时兴起的凡人语录而已。在那个战乱杀戮的年代,只有屈原的手上才有一支上帝之笔。他一度为官,肩负兴楚的使命,因为楚王是他的族人,或者说他是楚王的族人,所以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说穿了,是在给自家人卖力的拉磨干活。然而,在那个“谗陷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的浊秽岁月里,昏庸的楚王三父子心中只有帝王狭隘的薄面。美人成山,小人似峰,双重的围城闭塞了楚王三父子原本短视的兴国大计,正道直行的屈原无奈地接受被疏远被流放的角色,然后登上文学的舞台,上演他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浪漫剧情。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屈原本是文人出身,在位时是个政客,虽也写过文章,但其闪耀的光华绝不能与后期的《离骚》同日而语。所以一旦他成为一个全职的文人,他就注定要名垂千古了。这一切都归于他为民请命的悲悯情怀和他风餐露宿的流浪脚步,他用脚丈量了楚国的穷山僻壤,用心感知了百姓的流离疾苦,用他的苦难与孤独,用他的诗情与天赋堆砌了美丽的文字。他开创了浪漫的风格,但他的一生却非浪漫。他沿着沅江,溯流而下,民生疾苦让它痛不欲生。即使他瘦弱的双脚磨起血泡,他仍然眷顾江河日下的楚国,仍然心系昏厥无能的楚王,他始终没有卸下兴楚的石磨。然而我要说的,因为他是文人,所以他是幼稚的,他居然希望那个连父王都不想救的楚怀王能回心转意幡然醒悟。他又是狭隘的,一生只想着兴楚,只想着为自家人办事,为楚民办事,他想不到千年之后,中华一统,秦民、齐民、燕民等等都是他应拯救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悲难黎民.他错了,他的心思不在文章,《离骚》是无意中吟成的,至于此后的千古不磨他没想到,而《天问》也只不过是糊涂的文人发出的而今很容易明了的无奈的哀号。泽畔徘徊,散发披肩,瘦骨嶙峋的文人一袭青衣,奄奄一息。楚都城破之日,他纵身沅河,用生命溅起《离骚》般美丽水花。其实此后的累累历史诠释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锦绣文章从来都是远离治国平天下的鸿鹄志愿。一曲离骚,唱彻千古。 
屈原突围了,以自杀的方式为生命打上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结,然后一刀剪断,了却心中厚沓沓的苦楚。屈原同样意想不到,他无意间地成了先驱,因为几千年之后的后人在无数个阴晦的年代里纷纷效仿,选择这种生命和灵魂的共同突围:
1927年6月2日,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王国维死了,平静而很有震撼力的死了。他无法扭转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他为一种文化而死,结果当是一种文化的没落。他的突围不可谓不悲凉。
《一代人》顾城,当用“黑色的眼睛”也难以寻找光明之时,在异乡他国,他举起了一把人类文明一度骄傲的冷冰器,扣动扳机,效仿末代明帝杀死了睡梦中的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然后,又对准自己的太阳穴,跟着妻子一同走了,他的突围不可谓不残酷。
海子呢,年仅25岁的海子,这个来自安徽农村的有着无限诗情的诗人,他带着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的梦想,躺卧在冰冷的双轨,任凭呼啸的列车碾碎他诗情蓬勃的身躯。然后,便去寻找传说中那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以及他心中至高无上的三种幸福——太阳、王位、诗歌。海子的突围了,留下无数朴素的诗篇,他的突围不可谓不凄美。在那个年代,先后有十四位诗人皆响生命的哀歌,纷纷突围。
1966年8月的一天,那是个中华文明悲痛的日子。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位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的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并没有随着他那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人们仍然在这个老人的诞辰纪念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作家。并且在纪念的同时,我们会提出很多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位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悦,如此热爱生活,懂得幽默的老人,会在他遭难的那一天孤独绝望的走去。他,就是老舍,文革中备受屈辱。他的突围不可谓不无奈。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2016年江苏卷作文题目(品味时尚)解读及优秀作文(1)(人教版高三选修)
《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1. 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2. 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文人的突围(苏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