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正文

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51

概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答题示例3】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

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答题示例3】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答题示例4】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__的特色。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答题示例3】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答题示例2】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相关文章
  1. 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2. 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