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正文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36

概要: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从几个关键词分析比较李甲与秦重的形象 怒江州泸水县古登乡中学 杨建昌[摘要] 在《三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作为姊妹篇,在众多地方形成对比。尤其是杜十娘和莘瑶琴一悲一喜的爱情命运受到了众多学者们的关注,而李甲和秦重却少为研究者所重视。这两个角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从几个关键词入手,着重比较两个男主人公的特点以及对其不同爱情命运的影响。[关键词] 帮衬;矛盾;随性;爱情在《三言》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作为一部世俗风情小说集,小说中塑造出诸多至情至性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就是光彩照人的妓女形象,受到读者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两篇文章相映成趣,是《三言》中广为流传的篇目,同时也最受学者们关注。文中一悲一喜的爱情结局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也众说纷纭,以前人们主要从女主人公身上寻找原因,笔者也认同冯梦龙尊重妇女,在作品中极力张扬女性的才学与智慧,创造出才智远远超出男主人公的杜十娘、莘瑶琴的形象,但笔者还认为男主人公李甲与秦重在其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从几个关键词分析比较李甲与秦重的形象            怒江州泸水县古登乡中学     杨建昌
[摘要] 在《三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作为姊妹篇,在众多地方形成对比。尤其是杜十娘和莘瑶琴一悲一喜的爱情命运受到了众多学者们的关注,而李甲和秦重却少为研究者所重视。这两个角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从几个关键词入手,着重比较两个男主人公的特点以及对其不同爱情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 帮衬;矛盾;随性;爱情

在《三言》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作为一部世俗风情小说集,小说中塑造出诸多至情至性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就是光彩照人的妓女形象,受到读者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两篇文章相映成趣,是《三言》中广为流传的篇目,同时也最受学者们关注。文中一悲一喜的爱情结局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也众说纷纭,以前人们主要从女主人公身上寻找原因,笔者也认同冯梦龙尊重妇女,在作品中极力张扬女性的才学与智慧,创造出才智远远超出男主人公的杜十娘、莘瑶琴的形象,但笔者还认为男主人公李甲与秦重在其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两篇文章中帮衬、泪水、父亲、美色是形成两位男主人公形象的共同因素。

一、帮衬
在现代汉语中,“帮衬”一词已经淡出了日常使用范围,《辞源》“帮衬”条释文:“帮忙、帮助。”[1]明小说戏曲中的“帮衬”也多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如:“大凡风月场中,全在帮衬,大家得趣。若十分苛罚,反觉我辈俗了。”[2] “陈秀才又吟得诗,作得赋,做人又极温存帮衬,合行院中姊妹,也没一个不喜欢陈秀才的。”[3]“不是得个极大的情分,或是撞个极帮衬的人,方肯周全”[4],“只求杨老爷极力帮衬,成此好事。”[5] 帮闲与帮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常见的两个词语,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帮衬”同样被提及。通过这个词在文中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窥探“帮衬”一词的本来面貌。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说李甲“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所以“与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可见“帮衬”在二人关系建立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作者说道,风流子弟要想“做得烟花寨内的大王,鸳鸯会上的主盟。”除了“潘安般貌,邓通般钱”,“还有个两字经儿”,那就是“帮衬”,那什么叫作“帮衬”呢?作者有这样一段饶有风趣的论述:“帮者,如鞋之有帮;衬者,如衣之有衬。”“帮衬”之所以使子弟们在风月场上游刃有余,是因为“但凡做小娘的,有一分所长,得人衬贴,就当十分。若有短处,曲意替他遮护,更兼低声下气,送暖俞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以情度情,岂有不爱之理?”其作用效果令人不得小觑“风月场中,只有会帮衬的最讨便宜,无貌而有貌,无钱而有钱。”
考察其内涵,我们知道这里的帮衬大致相当于“体贴”“献殷勤”,“帮衬是子弟们讨好玩弄妓女,寻求风月情趣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真实感情在风月场中的一种劣化形态。”[6]由此可知,凡是善于“帮衬”者,多是说话口齿麻利,懂得甜言蜜语,会讨女孩子欢心的。而且行动上乖巧可爱、举止温柔,或许还会几手端茶倒水捏背捶肩。
李甲出生于上层官僚家庭,应该见多识广,又“自幼读书”,而且平时受人伺候奉承,耳濡目染,自然懂得发挥自己的口舌之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李公子风流年少出身官宦,“在京坐监”,再加上哄女孩子的功夫,在风月场中必然备受妓女们的仰慕喜欢。久经沙场,“久有从良之志”的杜十娘遇见这样一个她认为的“忠厚志诚”的年少风流公子,“甚有心向他”也就不足为奇了。秦重没有李甲那么好的运气,既非出身名门大家,又无知书达理的学问修养,只不过是少年逃难时被卖的孤儿,长大后坐店当伙计的帮工。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懂得人情冷暖,知道如何使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无形之中就养成了手脚麻利、热心助人、为人着想的品质,这种品质也符合了“帮衬”的要求。他与莘瑶琴偶然相遇,引起无限追慕。为了见她一面,不惜以一年的时间来积攒与她相会的费用。见面后,大醉归来的莘瑶琴对他冷淡无比,他也不以为意,也没有趁莘瑶琴沉沉入睡之后侵犯她的身体。及至莘瑶琴因闹酒而大吐不止时,他不但没有丝毫的嫌弃,反而细心体贴地照顾她、安慰她,一夜都不曾好好地休息。对那些丑恶的嫖客们来说,自然要为一夜的缠头之资付诸流水而捶胸顿足了。试想,如果在他与莘瑶琴初“见”之夜,他没有用自己的衣袍接莘瑶琴的秽物,当莘瑶琴被吴八公子欺凌后独自扔下时他不取出袖中的白绫,莘瑶琴还会那么感激他吗?。
当中国社会发展到明朝时期,妇女仍然受到极度的压迫,但由于心学的盛行,新的社会思潮涌现,一部分女性已逐渐萌发觉醒意识,不少男性也开始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三言》作为反映市民阶层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的话本小说,也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相当一部分是妓女,由于她们的特殊身份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的愿望的实现困难重重。大多数男人会从社会影响、等级观念出发,对她们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最后演出悲剧,也有的成为大团圆。作品反映了她们的婚恋生活,作者强调了某种程度的男女平等观念。”[7]这些作品的代表作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卖油郎独占花魁》、《王娇鸾百年长恨》、《金玉郎棒打薄情郎》、《陈多寿生死夫妻》、《宋小官团圆破毡帽》等。在这些作品中 “帮衬”其实就是站在女性角度,表现了女性希望得到男性的关心和尊重。李甲家庭背景优越,前程也有一条光明坦途,在女人面前完全可以做到居高临下呼风唤雨,但作者却指出他“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也就说明了在这个时代,男人在异性面前的魅力不仅取决于他外在的功业,还要看他是否真正尊重女性。秦重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以至于莘瑶琴说;“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直接点明了部分觉醒女性选择归属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马瑞芳指出:“这,不是嫖客的举止,不是把妓女当成可以玩弄的尤物,而当作一个需要关怀、需要帮助、需要知疼着热的人。这样的行为,表面上是‘会帮衬’‘知情趣’,实际上充满了对心上人的真心爱和尊重。”[8]“堪爱豪家多子弟,风流不及卖油郎”的真正原因也在此。
帮衬是风月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有时也指普通男女之间的温存与相互体贴,如高秀文曲:“思量起,思量起,怎不动情?丹青手,丹青手,难描俊英。为你,殷勤帮衬。”正是由于“帮衬”使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但在李甲和秦重身上却起着不同的作用。李甲是“父亲李布政所生三儿”中的长子,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社会,李甲肩负责任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当他与十娘初识于妓院中时,李甲越是帮衬,他与十娘的感情越深;当十娘“有心向他”要从良归他时,他显得懦弱无能,这时倒是需要别人的帮衬了,可惜“说着钱,便无缘”亲友们都不招架,只有柳遇春“帮衬”他了。这个时候的李公子就不再有初时“撒漫用钱,大差大使”的那种潇洒风流了,“帮衬”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和自己的家庭出身乃至于整个社会制度作斗争,以李甲的个性和能力,胜败是可以预料的。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矛盾中,何去何从,是个极为艰难的选择,抛弃任何一方都是李甲的痛苦。相对而言,秦重的“帮衬”没有那么大的阻力,只会使他如鱼得水。秦重和莘瑶琴之间能从嫖客和妓女的关系发展到真正相知相爱的恋人关系,正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尊重的理想自由爱情。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宣扬了在婚姻爱情问题上,可贵的是彼此的知心知意和相互尊重。这就是秦重帮衬的结果。作为一介小市民,在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中,在追求享乐的社会氛围中,秦重随性所欲,敢于追求爱情,以致美梦成真。

二、泪水
李甲形象历来就不为人们所看好,不仅因为他直接造成了杜十娘的悲剧引起“公愤”,还因为他能力平庸,动辄流泪。杜十娘好不容易诱使老鸨同意李甲只需三百两银子为其赎身,李甲却“一连奔走了三日,分毫无获,又不敢回决十娘,权且含糊答应。到第四日又没想头,就羞回院中。平日间有了杜家,连下处也没有了,今日就无处投宿。只得往同乡柳监生寓所借歇。”小厮奉十娘之命寻回李甲,“十娘问道:‘所谋之事如何?’公子眼中流下泪来,”半夜十娘再追问:“公子只是流涕,不能答一语。”李甲为孙富所诱骗,当面向十娘坦白孙富的计谋时“欲言不语者几次,扑簌簌掉下泪来。”言罢,泪如雨下。杜十娘欲沉百宝箱时,李甲“抱持十娘恸哭”。除去这些“泪”“哭”不说,文中遍布都是李甲“自觉无颜”“自觉惭愧”“终日愧悔”之类的字眼,评论者见此,多会说李甲的懦弱无能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李甲的哭多是由于懦弱无能的话,秦重的原因则让人容易接受一些。文中出现的第一次哭是“朱重料他不肯收留,拜了四拜,大哭而别”,表现了他重义尚情,后来冤枉得以澄清,搬回家与养父相见“痛哭了一场”养父亡故,“捶胸大恸”,莘瑶琴受欺辱,秦重“心中十分疼痛,亦为之流泪”,文中出现最后一次“放声大哭”是遇认生父。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相关文章
  1.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2.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