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正文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36

概要:二人在文中哭泣流泪的次数不相上下,但背后的原因却截然不同。李甲的家庭环境是重要原因,得知儿子迷恋烟花,李父竟然“气坏在家”,可见李布政父权思想之浓厚。李甲钟情于杜十娘,且感激杜十娘的一片真心,“但反复思之,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礼法,况素性方严,恐添嗔怒,必加黜逐”,可见李甲畏父之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李甲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个性就养成了。遇到分外之事可能逃避了之,遇到分内无能为力之事只有痛哭。哭,既是逃避问题的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内心无助时的情感反映。从大的方面来看,哭也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男人的一个特性,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就曾把好哭作为女性化男人与忠臣孝子一类男人的通病。再说秦重的哭。他的哭主要由于对亲人的眷念和对爱人的怜惜,纵然每次伤心的程度都超过了李甲,但丝毫不减其男人形象,反而突出了其重情重义的品格。在面对身份地位悬殊时,他没有因重重的困难而落泪求人,而是尽早策划,积极行动。当他初睹性莘瑶琴的芳容时,不禁“呆了半晌,身子都酥麻了”,当他打听到莘瑶琴的身份后,竟然从第二天开始“一日积得一分”,“只消三年,这事便成了”。三年的辛苦只求一夜之乐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二人在文中哭泣流泪的次数不相上下,但背后的原因却截然不同。李甲的家庭环境是重要原因,得知儿子迷恋烟花,李父竟然“气坏在家”,可见李布政父权思想之浓厚。李甲钟情于杜十娘,且感激杜十娘的一片真心,“但反复思之,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礼法,况素性方严,恐添嗔怒,必加黜逐”,可见李甲畏父之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李甲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个性就养成了。遇到分外之事可能逃避了之,遇到分内无能为力之事只有痛哭。哭,既是逃避问题的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内心无助时的情感反映。从大的方面来看,哭也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男人的一个特性,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就曾把好哭作为女性化男人与忠臣孝子一类男人的通病。
再说秦重的哭。他的哭主要由于对亲人的眷念和对爱人的怜惜,纵然每次伤心的程度都超过了李甲,但丝毫不减其男人形象,反而突出了其重情重义的品格。在面对身份地位悬殊时,他没有因重重的困难而落泪求人,而是尽早策划,积极行动。当他初睹性莘瑶琴的芳容时,不禁“呆了半晌,身子都酥麻了”,当他打听到莘瑶琴的身份后,竟然从第二天开始“一日积得一分”,“只消三年,这事便成了”。三年的辛苦只求一夜之乐,这个难度毫不亚于李甲为杜十娘赎身。被冤枉驱逐,他也不作争辩,独立出门营生,无家可归也没有使他屈膝求人,而是挑起卖油担子自寻谋生。总之,李甲哭是由于懦弱,秦重哭由于重情。
李甲好哭,杜十娘并非不知。一定程度上讲,李的哭也是吸引杜十娘的一个原因。弗洛伊德认为男人有恋母情结。或许由于父亲的严厉,或许由于母爱的缺乏,总之,在女人的温柔乡里,他的心才得以安顿。尤其是“自遇了杜十娘”,便“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这种“花柳情怀”的成分应该不是那么简单,可能包含着恋母的因素。否则,他也不至于在十娘面前那么容易就哭哭啼啼。有一幕场景值得注意,十娘获得自由身后,李甲不知何去何从,半夜醒来簌簌落泪。此时,“十娘抱持公子于怀间,软言抚慰道……”。这场景分明是一幅母子相偎图,十娘抚慰的言语俨然是母亲对儿子的哄劝。十娘沦落风尘年少失身,在正经人家面前肯定自卑不堪,但在恋母的李甲面前,在“为之奈何”不知所措的李甲面前,杜十娘作为一个女人的自尊和自信便得到了满足。一个是渴望母爱的抚慰,一个是急欲证明自身的女性、母性,于是两个人的情感基础就牢固了。然而李甲毕竟是个成年的男子,是一个自幼接受“修齐治平”教育的士子。男性的成熟往往要冲破恋母的樊篱,于是他心底又涌动着对杜十娘叛逆的欲望。何况还有“仇父”的情结,一方面由于父权过于强大而表现出敬畏和服从,一方面又使他向恋母方向倾斜。总之,仇父与敬父畏父之间的矛盾,恋母与走向独立成熟之间的矛盾,最终使他作出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毛诗序》说:“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揭示了内心情感对外在言语形体的影响。哭泣、流泪正包含着言语和体态两方面的因素。秦重由于感激养父之恩,哭;由于思念生父,哭;由于爱慕美娘之貌,哭。因父而哭,天经地义,社会认可;因色而哭,真情真性,自然而然。而他是一个无名无位的小市民,社会礼仪,思想道德对他的束缚阻力小,大可随性追求自己的情感。随性自然的往往是受人信赖的。试想,美娘平素接待无数王孙公子,自己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心陪笑,客人为了讨取佳人欢心假意逢迎。数年下来,她看穿了嫖客的嘴脸,亦厌倦了自己的违心面具。当有人因心疼她受辱而流泪,往日虚伪的笑脸与今朝真诚的哭相一对比,美娘似乎顿时就寻到了人生的归宿,美娘主动提出“我要嫁你”的请求,并坚决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平时曲意奉承的烟花女子竟如此坦诚直露的说出这句话,首先是因为秦重的坦诚在先,他对莘瑶琴不是玩弄和猜忌,而是尊重和信任。虽然他没有高门富户背景,没有“连科及第”辉煌,更没有“奉旨成婚”的显贵,但他凭着自己对女方的一腔真情,最终赢得了美满的婚姻。而见惯豪门显贵的莘瑶琴之所以选中一个卖油的穷商贩,也在于她在亲身的经历和具体的事件中,看出了尊重和了解对爱情的至关重要的价值,故而能从对秦重“市井之辈”的惋惜,发展到小说以“市民小辈”与“衣冠子弟”相比,把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粗俗、光明与黑暗相对照,对市民阶层的爱情生活作了充分的肯定。

三、父亲
李甲父亲乃是布政大人,是上层官僚。其父性格“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因李甲在外迷恋烟花之地,“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乃至“气坏在家”。李家父权之严由此可见。李布政在文中始终没有出场,但却像阴影一样笼罩着情节的发展。李甲得与杜十娘相逢相识,是因为李布政安排他离开家乡浙江来京城读书;李甲与杜十娘相思相爱,最终忍痛割爱,仍然是由于李畏惧父亲的权威,不敢抵触。秦重是在逃难之中被父亲卖与开油店的朱十老,平时帮朱料理店铺,可以说是个孤儿。虽有生父,却没有生父的抚育;虽有养父,却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教。缺少父爱,故渴望与生父团聚;寄人篱下,养成了逆来顺受老实忠厚的性格。
父亲因素在故事情节中在两个男主人公的生命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李父虽不在身边,却直接操纵着李甲的命运,秦有两父且近在咫尺却毫不影响秦重的爱情取向。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国是大家,家即小国。君是一国之父,父是一家之君。在明朝时期,君权达到高峰,父权也随之水涨船高。
李父作为高级官僚,父权思想尤为浓厚。文中屡次提到李父而没提到李母,可能李母早逝,李甲从小缺少母爱且在父亲这样的管教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其性格也就变得胆小怕事,毫无主见。即使是李母尚在,可是在封建家庭中,李母自然没有说话的份,抑或是李甲也是因为李母的溺爱才养成了这种软弱无能的性格。虎父不一定无犬子。精明能干的父亲如果专制过度管教过严,子女就只可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既无力走出阴影也不敢走出阴影。李甲就生活在这一片阴影之中无力自拔。秦父将秦重卖与朱十老后,上山做了和尚,所以他并没有在秦重的教育上花多少功夫,一定程度上是任其自然。秦父把儿子卖了去出家,秦重不畏艰难不弃不舍地追求莘瑶琴,我们可以看到秦重随性真情的性格也是对其父亲性格的秉承。他被朱十老收为养子之后“在店中学做卖油生意”,早早的尝到了生活的甘苦。朱十老是一个开店铺的,不会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想必也是疏于对秦重的文化教育,使秦重避免了封建礼教的灌输,少却了一些道德观念的束缚。
前人研究一般认为李甲对杜十娘没有真实感情,只是风流公子贪念美色,所以一遇到阻力便抛弃十娘,露出真正面目。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李布政这个因素。李布政的影响,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专制家长的权威,从大的方面讲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枷锁。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都是充满爱意的,而且越到最后爱意越深。李甲贵为大家公子,平时养尊处优受人奉承巴结。当老鸨提出三百两银子为杜十娘赎身时,李甲居然心甘情愿放下身架四处求人,足以表现出李对杜的真情。当十娘痛斥李甲的薄幸时,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后来十娘纵深江底,李“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李甲受的刺激之大。是因为愧悔之深;而愧悔之深则因爱心之笃,李甲离弃十娘,绝非出于己愿,而是根深蒂固的家长权威、传统伦理在作怪。家长权威不容许李甲违背父亲的命令,而传统伦理往往站在亲情的一边,有时竟疯狂扼杀爱情。可怜李甲一柔弱书生为了不被家庭社会抛弃不得不舍弃了爱情,一旦舍弃了爱情,才发现生命的支柱开始倒塌。孙富能征服李甲,夺走杜十娘,凭借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的礼教势力。他最终是利用了李甲对“拘于礼法”、“素性方严”的父亲李布政的畏惧心理,才将这位自私懦弱的贵族公子打倒的。李甲的负义行为,从本质上说,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意志,而主要是封建礼教势力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他影响的结果。李甲是无奈的,也是没有选择的。从亲情的角度看秦重的家庭,是不幸的;从爱情的角度看秦重的家庭,则是大幸。秦重的养父虽然只是油店的小老板,却也是“正经人家”,假如他在世的话,莘瑶琴恐怕不会那么顺利成为他的儿媳妇。秦重的生父出家出世,不问红尘,倘若也是一俗人的话,不一定会接受莘瑶琴的妓女身份。正因为这样的家庭出身,秦重才形成了随性的性格,并且这种性格在爱情历程中能得到自由体现。

四、美色
杜十娘和莘瑶琴都是绝色佳人,作者不惜笔墨大肆渲染。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再看那美娘:“谁似得王美儿的标致,又会写,又会画,又会做诗,吹弹歌舞都余事。常把西湖比西子,就是西子比他也还不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相关文章
  1.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2. 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矛盾的士子与随性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