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人教版高一必修)» 正文

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人教版高一必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61

概要: 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 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话题作文“在秋天”训练导引 杨妙新一、话题材料秋,是个季节;秋,是种色彩;秋,是个阶段;秋,是份心情。是悲秋还是颂秋,全是一份感觉。而且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大自然,那么中年就该是人生的秋季。请你以“在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景状物,借声色渲染,绘秋韵浓郁;可以联系人生,借秋景象征,咏心绪缠绵。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文体自定。④题目自拟。二、快速审题话题“在秋天”,是个取材空间十分广泛的题目。审题的难度不在于“写什么”,因为可供写作的事物小到一草一木,大到万众千生。从花鸟虫鱼到万千植物,从日月星空到风霜雨雪,从芸芸众生到迁客骚人、伟人领袖……可以说,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天上人间没有什么不可以入题,没有什么不可以点染,没有什么不可以言志,没有什么不可以抒情的。惟其如此,审题的难度就在于选择怎样的载体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使事物客体和情感主体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从而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韦应物

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    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
——话题作文“在秋天”训练导引
           杨妙新

一、话题材料
秋,是个季节;秋,是种色彩;秋,是个阶段;秋,是份心情。是悲秋还是颂秋,全是一份感觉。而且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大自然,那么中年就该是人生的秋季。请你以“在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景状物,借声色渲染,绘秋韵浓郁;可以联系人生,借秋景象征,咏心绪缠绵。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文体自定。④题目自拟。
二、快速审题
话题“在秋天”,是个取材空间十分广泛的题目。审题的难度不在于“写什么”,因为可供写作的事物小到一草一木,大到万众千生。从花鸟虫鱼到万千植物,从日月星空到风霜雨雪,从芸芸众生到迁客骚人、伟人领袖……可以说,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天上人间没有什么不可以入题,没有什么不可以点染,没有什么不可以言志,没有什么不可以抒情的。惟其如此,审题的难度就在于选择怎样的载体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使事物客体和情感主体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从而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人是用黄鹂在涧水边、青草地、绿树丛中的自由鸣叫和小船在大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抒发自己那种闲适、散漫无羁的感情的;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则是用黄鹂鸣叫于翠柳间,白鹭飞翔在碧云天这一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这一色彩绚丽的优美画卷,抒发自己十分青春愉悦的情怀的。如果把以上的诗句改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乌鸦深树鸣”,“两个乌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效果会怎样呢?那是不言而喻的。同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静沙•秋思》),写一个飘零的游子在秋日的黄昏里思念家乡的感受,选择了十种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典型的秋意图,并借助这幅萧瑟苍凉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游子的客愁旅思;但是,如果我们把小令中的“乌鸦”换成了“黄鹂”,那就不伦不类了。周瘦鹃在《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说:“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乌鸦、黄鹂、杜鹃等都是意象,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它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在承载着我们的个人情感,乃至于整个民族情感,有着宏大的文化背景。
文章从生活中来。作品的题材、背景、人物、情节、主题乃至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无一不是来自于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是这些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唤起我们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又在驱使我们用自己的笔去把它记录下来。综观一切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和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的巧妙而完美的结合。要使两者完美结合,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做到既再现了客观事物,又表现了主观情意,正确地处理好“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那么,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再现与表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写作第三单元)一文告诉我们:所谓“再现”,就是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把客观事物如实地写下来,写出客观事物的“样子”。无论是叙述人生经历或事件发生的过程还是描绘人物或事物的状貌抑或是说明事物的情况,都要求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再现”,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谓“表现”,就是在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把客观事物如实地写下来的时候,作者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意。作者注入主观情意的方式一般是议论和抒情:议论往往是旗帜鲜明的,是情感的直接宣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与议论抒情一样,何种情感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就很含蓄,或者寓情于叙事或寓情于写景或寓情于议理。所以,表现侧重于抒情,文章中的一切意象、景物、人物、事件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载体而已。文章的生命就在于有情感,有真情实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再现和表现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作品再现客观事物又决不是“镜子”一样的原封不动的反射,不是对生活及其场景的刻板的摹仿、原样的再现和机械的复制,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同样,作品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也决不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表现”,而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折射的结果,其情感必定带着社会的烙印,必定受社会生活的制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在实际写作中,有人重再现的,有人重表现的,但是他们都得依赖生活。
“在秋天”这个话题,要写好它,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情感载体,写出你个人的独特情意。秋天有许多特有的景物,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心态来感知,效果是不一样的。秋天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快乐的、忧伤的,让我们对秋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本文的审题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把手——秋,是大众的秋,又是我的秋。所谓大众的秋,就是人人能接受、认同的秋;所谓我的秋,就是“著我之色彩”之秋。简言之,本话题的快速审题就是要思考清楚写怎样的秋又怎样写好秋,写怎样的情又怎样写好情。
具体操作步骤:
(1)分析话题规避误区。“在秋天”这个话题, “在”字,比较重要,表明你所写的一切都要与“秋天”有紧密的联系,它不只是一个时间,一个季节,而且是一个特征,一个心情。所写万物要有“秋天”的特性,带有秋天的韵味,切不可以只用了一句“在秋天”以后,就看不见“秋天”的影子了。也就是说,如果文章写成了与“在春天”“在夏天”“在冬天”一样的没有秋天特征的文章,那就是走进误区了。而且这个“秋天”,必须是牵扯着作者独特情感的,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没有创新。
(2)添加信息迅速定位。①添加对象。主要是说明“谁”“什么”在秋天,比如,“我”在秋天, “故乡”在秋天,“南国”在秋天,“榕树”在秋天,“爱”在秋天,“人生”在秋天。②添加行为。比如,(我)在秋天里“思考”,(我)在秋天里“收获”,秋天里的“回忆”,秋天的“感悟”,秋天的“故事”。③添加结果。(我)在秋天里思考人生,(我)在秋天里收获“友谊”。④添加情态。比如,寂寞在秋天,冷落在秋天,烦恼最是在秋天。⑤添加色彩。比如,金色在秋天,清澈在秋天,橘子红了秋天,等等。 
(3)分析材料验证思考。“在秋天”的话题,旨在表现人们对秋天的态度——或赞赏或悲叹,而且这种赞赏和悲叹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与作者的心境联系在一起。所以,这里的秋天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景物还是心情;这里的秋天都是感人的,无论是悲秋还是颂秋。同时,因为秋天与人的活动有关,所以我们还往往用秋天来比喻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具有自然界的秋天一样的让人忧喜迥异的境况。那么我们的思考只要能够通过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再现“秋天” ——无论是自然之秋还是人生之秋——的特征,只要能够表现作者内心具体真切的独特感受,文章就成功了。
(4)深入思考细化认识。比如写,我在秋天里思考,可以分:
→怎样的我?年龄、身份、素养、性格、命运、特定心情。
→怎样的秋天?包括具体的秋日景色和某一个触发联想和思考的情感载体如“荷花”“菊花”“秋霜”,以及具体的人物。
→怎样的思考?包括内容、过程和结果。
→怎样的契合?情感载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三、快速立意
本文的立意是首先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写作心情和对秋天的独特感悟选择情感载体加以艺术再现。我以为围绕颂秋和悲秋两个方面如果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的话就比较便捷:
(1)再现秋日胜景,表现壮志豪情。比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
(2)再现秋景萧索,表现人生飘零。比如,“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晋•陆机)。“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当代•海子)。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用心智去捕捉   用情理去谱曲(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