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关键词:古诗文 健全人格 新课标内容摘要:本文从阐述人格、健全人格的意义出发,联系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了初中古诗文教材所包含的教学价值,论述了利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探索了自主、探究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青少年是培养人格的关键时期1、人格的含义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性格、 气质、 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 经济、 文化诸领域
论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关键词:古诗文 健全人格 新课标
内容摘要:本文从阐述人格、健全人格的意义出发,联系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了初中古诗文教材所包含的教学价值,论述了利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探索了自主、探究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青少年是培养人格的关键时期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性格、 气质、 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 经济、 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本质。简言之,人格就是人的稳定的整体形象。人格应该是通过社会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特质,而不是社会所赋予的某种外在的职务或地位。同时也体现人格是通过社会活动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具有的,他可能健康,也可能病态;可能完整,也可能分离。人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但更主要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弗洛依德特别重视幼儿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七、八岁时已基本定型;我国民间亦有“三岁看少,七岁看老”的说法。这种观点固然夸大了童年的作用,但有其合理的内核。现代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健全人格的标准
健全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向上、向善的整体精神面貌,在能力、气质、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素养,具有阳光般明朗的健康的心理倾向。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成为全面占有自己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健全人格的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知识的求真、 品质的求善和精神的求美是健全人格的本质要求。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具有忧国忧民的深思,献身报国的壮志,矢志不渝的顽强,艰苦奋斗、卧薪尝胆的坚韧,诚信、 真挚的浓郁情怀。语文教学要通过美的熏陶,善的激发,使学生认识自我,审察自我,超越自我,树立高尚的健康人格形象,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自觉形成健全人格。
3、初中生一般说来从十一岁至十四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以利于积累人生经验。他们大都为独生子女,被称为“小太阳”,倍受长辈的娇宠、爱护,但缺失一份兄弟姐妹的友爱,孤独而封闭,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加上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智商的开发,结果培养出来的大多是智商高而情商低的学生。自私、封闭、狭隘,情绪容易低落,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往往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无所适从。古诗文正是提高他们情商的一剂良药。
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因为:
1、塑造健全人格是传统教育的精华。中国的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要吸收借鉴传统教育中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比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家庭理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等。重视人格的培养,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传统教育的这一有益经验,并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人格教育的新篇章,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塑造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有三层要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三层要义正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自由发展。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目的性和独特性,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使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活动,它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古诗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
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古代诗文,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文,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 历法、地理、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全靠文言得以保存下来,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如《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从《陈涉世家》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及其浩浩荡荡的巨大声势,《曹刿论战》记载了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齐国的史实,《捕蛇者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堪繁重赋税的现实,《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卖炭翁》则再现了“宫市”残酷掠夺的本性。优秀的诗歌、散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正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诗歌散文,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如《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则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理想。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率性自然,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浪漫情怀,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斗志。
2、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辩证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语文教育老前辈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彭端淑的《为学》、王安石的《伤仲永》、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以及《孙权劝学》、《卖油翁》、《乐羊子妻》、《送东阳马生序》,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