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赵文建对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两点有建设性的看法。一是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他认为“教材选文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之间的距离。”(《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现代语文》2002年第1期)二是教学策略取法生活。他认为:“把语文教学生活化,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历练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语文能力,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肯定能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上,参照社会生活的存在样式,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师生座谈、集体讨论或相互辩难。”(同上注)也许涉及到具体问题的时候,看法似不够成熟。但提出两个观点尤其是“教学策略取法生活”对我们研究生活化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以上所提及的仅是使用了“生活化”概念的几家观点,并未使用“生活化”的概念,但实质上所讨论的是生活化问题的尚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这些研究提高了我们对语文教学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基础。三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理
语文生活化教学,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赵文建对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两点有建设性的看法。一是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他认为“教材选文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之间的距离。”(《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现代语文》2002年第1期)二是教学策略取法生活。他认为:“把语文教学生活化,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历练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语文能力,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肯定能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上,参照社会生活的存在样式,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师生座谈、集体讨论或相互辩难。”(同上注)也许涉及到具体问题的时候,看法似不够成熟。但提出两个观点尤其是“教学策略取法生活”对我们研究生活化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以上所提及的仅是使用了“生活化”概念的几家观点,并未使用“生活化”的概念,但实质上所讨论的是生活化问题的尚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这些研究提高了我们对语文教学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基础。
三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理论如果不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理论便失去了实际意义。语文生活化教学具体应当怎么去做,我们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阅读教学生活化我们从三个角度探讨。第一个角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这一角度又分两个方面去探讨。第一方面,联系生活解读课文,使课文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强化对课文的感受,而不是认识。用朗读体验作者的生活,实现作者的情感与读者(学生)的情感和谐共振。第二个方面,以生活化的活动去观照课文,使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课文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质地、味道、色彩,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生活化活动是手段、策略,是承担教学内容的载体,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是目的,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的提高。第二个角度,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学生解读课文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教学不能一概先入为主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应当在学生自己解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同时渗透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求引导学生走向所谓的“正确”理解,而在充分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理解,也应当让学生拥有陈述理由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空间,自由地阅读。第三个角度,打破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局面,以课文为中介,实现主体与主体的对谈。作者是主体,编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作品的好坏,教材编写的成败得失,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另外,有的课文的阅读,我们也鼓励学生与里面的人物对话,以展示学生自我的生活态度。
写作教学生活化我们也从三个角度探讨。第一个角度,写作过程生活化,打破写作在规定的时空内完成的做法,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查阅资料、调查生活、接触社会的余地,在空间上走出教室,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每一次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个角度,写作内容生活化,让写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克服说空话、假话、套话的倾向,不人云亦云。一是让写作表现真实的自我,写作任务的完成也是自我的发现和塑造。二是让笔触伸向自然、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使写作伴随着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写作一般不作命题,在生活中提炼适合自己的话题,然后进行写作。第三个角度,写作评价生活化,使写作从生写师改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文章真正地拥有读者。
以上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操作层面上的纲要,下面试就提出这些操作方案的依据作具体的论述。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都是重内容理解、轻形式感受,即使说到言语形式,也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以写作特色来作笼统的说明,而处于次要地位的言语形式的教学又是极不到位,说某篇文章写得好,总是离不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等知识性的东西,或是形象生动、深刻幽默等概括性的讲述,不能深入到言语的肌理,把玩、品味言语的跳动。对学生而言,语文教学总是在隔靴搔痒。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教学,定位便已发生偏差,致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本体迷失的状态下进行。顾祖钊在《文学原理新释》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学文本是以何方式存在和构成的呢?最传统的理解是内容与形式的二分说。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观点直接把哲学范畴变为文艺学范畴,把哲学的一般原理变为文艺学原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文本的某些问题,但往往有忽视文学特殊性的一面,始终难以准确地描述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和构成方式。特别当它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时,就容易造成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的恶果;也容易让人不自觉地将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成是酒与瓶的关系,做出许多违反艺术规律的事情来。”(《文学原理新释》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5页)这段话是讨论文学的,用之于语文教学,也切中要害,语文教学只重内容,轻视形式,把内容看作是“酒”,形式看作是“瓶”的做法,自然也就违反了语文教学规律。从一般言语交际的客观实际看,人们大多只是关注言语的内容,比如看一则消息,人们关注的是天下发生了什么事,而并不十分在意言语形式。但语文教学与之是两码事,否则,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了。因为到目前为止所有学科的知识都是用言语来保存和传递的。比如历史,历史教科书用言语记录史实,历史教学只需透过言语这扇窗口,窥察史实则可,它的关注点不在言语本身。语文教学如果也这么做,那它与历史教学又有何区别。以此类推,语文学科完全可以融解在别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在学语文,学政治、历史等更是在学语文了。一种做法最终推出使这种做法所赖以生长的学科可以取消,可见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在这一点上,还是王尚文先生说得好:“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全都是言语作品,获得‘商品’、 ‘幂’、 ‘电子’、 ‘分解与化合’、 ‘遗传变异’、 ‘亚热带’、 ‘五四运用’等概念,就是掌握‘商品’、 ‘幂’、 ‘电子’、 ‘分解与化合’……等这些词,这些学科的课本全都是典型的说明文、议论文。和这些学科的教材一样,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篇篇言语作品,其中有的可以分别直接划入政治、历史甚至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课本。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就没有区别了吗?不,区别是明显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用以表达的言语形式。”(《语文教育学导论》,第161页)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只要形式不要内容,这既无可能,同样也不合乎规律。形式与内容是同一的,正如一张纸的正反面,在实际阅读(写作亦如此)中,得到内容,未必同时获得形式;但得到形式的同时,必然是同时获取内容,“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语言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王尚文《语感论》,200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51页)形式与内容的同一实际上可以表述为形式即内容,文即道。把语文教学从重内容转到重形式在操作层面上应当有两个立足点,一是让学生感觉到言语的存在,二是教学设计要充分逼近言语。只有实现了这两点,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揣摩品味语言,促进学生言语的敏化、美化,提高言语品位,热爱祖国语言,在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但这两点跟实际操作还隔着一段距离。怎样让学生感觉到言语的存在?怎样使教学能够充分地逼近言语?我们认为概括化的表述即为:生活化。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心灵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言语的份量、味道、色彩,而实现这种联系的便是生活化,舍此别无他途。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着、追求着、痛苦着……因为他在生活着,只有以生活的方式介入学生的语文学习,美的言语才有可能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从而实现个体言语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儿童习得语言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学龄前的儿童已比较成熟地掌握了母语的话语体系,表达基本规范,符合语言规律,但学龄前儿童并无接受诸如词法、句法等知识的传授,他们只是在生活中不断遭遇言语,触摸言语而发展了言语能力。当然不能把语文教学与儿童习得语言完全等同起来,但把语文学习在生活的土壤中拔出的另起炉灶的做法,必然是不符合汉语文这一母语教学的规律的。
阅读教学如此,写作教学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