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SYT 一、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这种倾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主要就表现在商品标记和文字上(1)明明是中国厂商自己制造的内销产品,购买者也都是中国人,但他们却喜欢仿造国外厂家的商标,冒充洋货(2)或者在商标上(3)包装上(4)说明书的图片(5)文字中印上些外文,甚至连一个中国字也没有。文中(1)(2)(3)(4)(5)处应依次填入的是 ( ) A.冒号 句号 逗号 逗号 顿号B.句号 逗号 顿号 顿号 “和”字C.逗号 分号 顿号 顿号 顿号D.感叹号 句号 逗号 逗号 “或”字分析:答案是B。(1)前的句子是对前一设问句的完整回答,这处应用句号,(3)、(4)分隔开三个并列词语,应用顿号,(5)处分隔两个并列词语应当用“和”,(2)处停顿大于(3)、(4)处,用逗号。因为(2)处前说的是“商品标记”,(2)处后说的是“文字上”。关于(2)处为什么用逗号,为什么停顿大于(3)、(4)处,同学们可能还有疑惑,就请再现看下面这几例吧:例如:(1)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者我国科学技术的
2017新增考点标点符号备考复习指导,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SYT
一、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种倾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主要就表现在商品标记和文字上(1)明明是中国厂商自己制造的内销产品,购买者也都是中国人,但他们却喜欢仿造国外厂家的商标,冒充洋货(2)或者在商标上(3)包装上(4)说明书的图片(5)文字中印上些外文,甚至连一个中国字也没有。文中(1)(2)(3)(4)(5)处应依次填入的是 ( )
A.冒号 句号 逗号 逗号 顿号
B.句号 逗号 顿号 顿号 “和”字
C.逗号 分号 顿号 顿号 顿号
D.感叹号 句号 逗号 逗号 “或”字
分析:答案是B。(1)前的句子是对前一设问句的完整回答,这处应用句号,(3)、(4)分隔开三个并列词语,应用顿号,(5)处分隔两个并列词语应当用“和”,(2)处停顿大于(3)、(4)处,用逗号。因为(2)处前说的是“商品标记”,(2)处后说的是“文字上”。关于(2)处为什么用逗号,为什么停顿大于(3)、(4)处,同学们可能还有疑惑,就请再现看下面这几例吧:例如:(1)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者我国科学技术的发民达到了新的水平。(2)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二、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5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① ⑤五个标号处的正确的标点符号中()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①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②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③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④(姜夔《白石说诗》)⑤
1 2 3 4 5
A ”。 。” ”, ” 。
B 。” ”。 ” ” 。
C ”。 。” ”, ”。
D 。” ”。 ” 。”
分析;答案是B。本题主要考查引号的作用。解析前先引两则典型的引号与点号使用的例子,同学们一看,本题就会豁然开朗:例(1),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这里的引文是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例(2),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例同学们非常熟悉。另外,本题还涉及到了一个句内括号的知识,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的。例(3),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我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这句中的括号是句内括号,说句内括号,是指的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如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叫句外括号。例(4),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本题,①、②处,可参照例(1)、(2)解析,恩格斯、毛泽东、历代作家作为标志,本段为三句话。⑤处为句内括号,参考例(3)来解析。
三、1992年成人高考第7题
下列句子中画线我句号或逗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
② 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英国汉默尔顿编著,何宁翻译,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8 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因素(书信、日记有时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只要求全文能准确、通顺地把客观事实、作者观点说清楚。
9 金,泛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现在专指黄金。
10 这条汽水、汽酒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关系400瓶,班生产能力1.9万打,(相当于是19.2万吨,计122吨)。
11 他入宫时,看见长公主被崇祯砍得半死,闷倒在地,还曾叹息说道:“上太忍”,令扶还本宫调理。(《甲申传信录》)他很能纳人善言,而且平时所采取的还是民主式的合议制。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分析;答案是A。这道题认识括号非常典型。①是句内括号,用的对。②也应为句内括号,从文意来看,括号里的内容仅仅是解释那一本书,应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括号前句号移在②句的句末是对的。③句从文意看括号应是句外括号,补充说明全句的内容的,如上题中的例(4),正确的改法应是把“应用文)。”处的句号“。”调到“因素”后。④句内括号并配合逗号,用法正确且典型。⑤括号内的内容是说明“1.9万打”的,为句内括号应紧贴,括号前面的“,”应删去。⑥句内的括号是句外括号,用的正确。从文意来看,“他入宫时,看见长公主被崇祯砍得半死,闷倒在地,还曾叹息说道:“上太忍”,令扶还本宫调理。”这一句全来自于《甲申传信录》,括号是对全句的一个解释。
四、1993年新科目组试题第5题
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出主意。
分析:答案是B。这道题认识问号的正确使用就很典型。解题前,先讲问号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注意这几个问题,本题就迎刃而解了。1,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把问号放在句末。如:怎么啦,你?(要不然,你想想一个句子不就成两个句子了)2,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但却不是疑问句,而是一个陈述句,应有句号。如: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3,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例如:他是从四叔家里出去就成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祥林嫂》)A、C、D三项可比照上面的问题1、2、3来索解。
五、1993年上海高考试题第10题
下面句子用错的标点符号是(填写序号)
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哥、表妹、同学……等。
分析;答案是A、F两处。这道题认识顿号的正确使用就很典型。A 处用法有误,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的停顿,表示最小的停顿,但“十七八”读起来并不停顿,又不会产生歧义,所以,中间就不必加顿号。如,“三四里”“五六篇文章”等只表概数,无需停顿。F处,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 F处删去就对了。
六、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6题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发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合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分析;答案是C。A项,俗话是“礼多人不怪”,“嘛”是语气词,后单引号应在“怪”后;第二处冒号应去掉,这里没有语气上的停顿。再给同学们提供一例:(一位大嫂)接着解释:“改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此例认识引点号的用法就很典型。B项,两个疑问句,实际上是陈述句,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参看前第四题的相关分析。D项参看第二题分析中的例(1)。
七、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5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举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人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