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挖掘审美意蕴 培养审美情趣——《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 正文

挖掘审美意蕴 培养审美情趣——《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27

概要: 同病相怜感慨多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第三次弹奏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线索、情感再次交织)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结构的整齐美、变化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两条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深挖结构的内涵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

挖掘审美意蕴 培养审美情趣——《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同病相怜感慨多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第三次弹奏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线索、情感再次交织)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结构的整齐美、变化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两条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深挖结构的内涵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诗人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诗歌的主题将是怎样的,如果交换明线和暗线,变诗人的经历为明线,琵琶女的身世为暗线,诗中的人物形象将会有何变化,并与原结构进行比较谈谈哪一种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主题、人物将再一次在讨论中升华,冲击学生的情感闸门,产生出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因为原结构的两条线索揭示的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败在朝野的反映,如果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就没有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就不能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主题。如果将明线与暗线交换来写,突出诗人的不幸,弱化琵琶女的遭遇,诗人唱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言就不那么深刻感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感染学生,诗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弱化,产生不出强烈的美感,达不到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

 

                       







写于2002年11月26日





























挖掘审美意蕴  培养审美情趣

——《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



余姚市第六中学  刘  轲



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体验系统,这种感受体验系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提供了可行性。美本身是抽象的,但作为蕴藏丰富的审美意蕴的语言材料却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语言是显现的,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读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高于作品本身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也可通过作品蕴涵的和教师传递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学会鉴赏、学会悟理、学会再创造,达到审美活动的高层次:领悟、启真、冶性。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在双线交织的结构中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产生出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下面结合我个人在诗歌教学方面的体会,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其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 

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又有了鉴赏的方向和要求,所以很容易进入到审美赏析中来。他们大多能从诵读中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老师再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地点、环境的字词进行想象、渲染。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个学生把它丰富为:“一轮孤月悬坠,秋风清寒,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不忍视对方,木然地注视着浸泡在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心绪的麻乱就像那枫叶荻花飘转在瑟瑟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感情)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这不正是审美鉴赏的目的之一吗?他们在想象时已经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三环节——调动感情中来。诗中写景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是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黄”、“苦”、“江浸月”、“悄无言”、“秋月白”等字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引导学生探讨“月”在文人心中乃至我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体味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契合交融而形成的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如果忽略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而舍本求末地分析人物、分析主题和艺术手法,学生往往觉得诗歌索然无味,老师的肢解还不如诵读一遍有味道,这样的授课也就达不到悟理、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了。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诗歌塑造了一对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自叙渗透了各自伤痛、悲愁的情感。这种不幸的人生际遇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不满。这种情感又驱使读者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一)、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

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琵琶女是在“千呼万唤”中出场的,出场后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人们常常吟颂的名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形神具备、含意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千”、“万”、“始”、“半遮面”等字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再让学生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去体味她心中的那种幽愁暗恨。 这“千呼万唤”、“半遮面”“欲语迟”几个动词短语在学生头脑形成了一个可以发展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琵琶女的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