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中学语文“以人为本”教学的实践初探» 正文

中学语文“以人为本”教学的实践初探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42

概要:课本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在课本中涉及到的例子很多,而学生最感到厌烦的则是说明文。因为说明文枯燥无味,有的说明文对学生来说简直是面目可憎,而有的又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如何让这些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在这一方面,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实际情景结合法。如浙教版初二语文课本中的《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从文章内容来看,已经明显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几乎不再对其进行分析,而是让班级中的学生结合学校的电脑课和自己平时对电脑知识的了解,谈谈对电脑的认识。学生情绪高涨,从电脑的基本知识一直谈到现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世界。而在这样的讨论中,几乎班级的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再这样的讨论中,学生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说明文的的一些基本知识方法,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所以学生在再这样的讨论中,不但了解了电脑的基本知识以及电脑的各种功能,还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在这一堂课的最后时间里我们师生还就共同关注的 “上网”的问题作了认真而严肃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上网的利弊,认识到如何利用“上网”来扩大自己

中学语文“以人为本”教学的实践初探,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本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在课本中涉及到的例子很多,而学生最感到厌烦的则是说明文。因为说明文枯燥无味,有的说明文对学生来说简直是面目可憎,而有的又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如何让这些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在这一方面,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实际情景结合法。如浙教版初二语文课本中的《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从文章内容来看,已经明显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几乎不再对其进行分析,而是让班级中的学生结合学校的电脑课和自己平时对电脑知识的了解,谈谈对电脑的认识。学生情绪高涨,从电脑的基本知识一直谈到现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世界。而在这样的讨论中,几乎班级的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再这样的讨论中,学生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说明文的的一些基本知识方法,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所以学生在再这样的讨论中,不但了解了电脑的基本知识以及电脑的各种功能,还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在这一堂课的最后时间里我们师生还就共同关注的 “上网”的问题作了认真而严肃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上网的利弊,认识到如何利用“上网”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得出中学生“上网”应该适当、适时的这样让人满意的结果。这样的语文课,不但学到了说明问的基本知识,还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教师应该准确的把握其中包含的知识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只讲几点枯燥的说明的知识,置其余于不顾。可见,只要教师能够去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社会,完全可以在说明文的教学上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中涉及到关于基因知识的文章,就让学生了解基因事物、基因武器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已经破译的基因组图等知识。另外笔者还会在一些课堂中补充一些现在社会的高科技或前沿科学知识。因为笔者深深知道,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知识缺乏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3.1.2钻研教材,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容

在语文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都是浅显易懂的,使学生能一眼就能洞察其中的深层含义,有些课文或内容较深,或时空跨度较大,因而人文因素较隐蔽,学生一时难以吃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反复钻研,潜心思索,,更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巧妙设立启发点,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如在教学《大明湖》一文时,文中有一句话“如此美景,怎的没人游玩”,这一句学生时比较难以理解的,笔者从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状况入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人们为什么可以出去玩?学生能很快得出答案,因为现代的人们有时间,有经济实力,所以知道了这一点,学生也就很快知道了文中这一句话所蕴涵的含义了。从而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也使学生明白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应该利用现在这样的青春好好学习。

3.1.3要敢于创新

人的本质在于创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美学观奠定了教学艺术研究的科学基础,指明了教学艺术内在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创造性。根据这些原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言语和思维等认知心理,就能为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的条件;有了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就能活化人的内驱力,自觉地调控学习的行为方向。因此,教学艺术的创造本质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其内涵是极其深厚的。但是这样的文章的内涵前人往往以有定论,以往我们教师总不会去怀疑这些定论。而在“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众口一词的理解,而应做出富有创造性的开掘。当然,这种创新不是脱离原文的随意发挥,而应该是在反复钻研原文的基础上,独具慧眼的创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但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看书的学习过程,更体现在不墨守成规、创造性学习上。

如笔者在讲授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简要的讲述了陶渊明的生平,并对此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串讲,归纳出了文章的主题。意味这堂课到这里应该可以圆满的结束了,可学生却提出了既然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为什么陶渊明还要大肆的夸张并赞颂它呢?我就要求学生好好的回顾文章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在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的基础上,得出陶渊明的人生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是一种明知可为而不为的人生态度,可以学习他的那种所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但不能学习他的这样的逃避的做法。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应该积极入世,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3.1.4结合教材,培养健康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随着教学进程,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这些内容往往也是课文的重点,并不增加教学负担,只是需要教师相机渗透即可。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yin、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可说是俯拾皆是。文学作品地赏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即人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们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当然,这需要我们纠正过去单纯从政治社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克服把文件形象政治标签化的弊病,进入到“入学”的层面,使文学形象还原为血肉丰满的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他们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受到灵魂的激荡,情感的洗礼。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领会应该怎样,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领会不应该怎样,树立去恶之志。

在这方面,笔者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加强对一些人格缺陷以及这些缺陷与其命运的关系,对中学生来说,尤其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是指,现在的中学生一事当前,往往只看到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而很少意识到自身应负的责任。启发性是指,这种分析往往更能触动他们,从而促使其反躬自省。孔乙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过去往往只注重其“不争”的社会根源的分析,对其“不争”也只从封建思想的毒害社会因素来解释,而很少涉及“不争”的另一涵义——“不争气”。后来在此类作品的教学中,我在充分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让他们理解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根源固然是在于社会时代,但同其自身缺乏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等人格缺陷也不无关系。这种分析最好结合比较教学的方法进行。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无疑是一次自我教育过程。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去思考,反省自身。

如在讲解《童区寄传》一文时,最后学生得出的是一个机智勇敢、诚实的小孩形象。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分析,假如你碰到有人向你敲诈,你应该怎么办?因为学生正好学过这一篇文章,文中区寄的形象对他们触动很大,于是纷纷表示要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更要机智的同恶势力作斗争,而不是采用逃避的方法。

3.2 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必须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但第二课堂活动不能偏废,而是要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辅助手段,当然在选择课外课程上,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3.2.1 所选择的课外课程必须对人生有意义,而非职业的考虑和实利的考虑

如在马年我们浙江下了好几场雪,笔者就组织学生到教室外赏雪、玩雪。并且问学生:为什么同是下雪,结果却不一样?前一场大却没有积雪,后一场小却有积雪,原因何在?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后一场时间长。于是笔者又问了一个问题:时间长对我们又什么启发呢?这时候学生就思索了,有的说只要坚持,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有的说只要坚持我们就能学好功课。到这时候笔者才知道,一场雪对我们来说竟然又那么多的启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解答中考语文背诵题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