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初中 何卫江[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从心理学以人格教学的要求、素质教学两全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的性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众多因素,提出了必须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的观点,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和在第二课堂中选择对人生有意义;倾向于人文学科的活动;选择具有崇古特征的课程和接触社会,开辟多种途经等活动中通过准确把握教材中的育人点;钻研教材,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活动;结合教材培养人格等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出了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 启发点 人格教育 创新原则1、“以人为本”教学思路提出的原因 1.1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可见,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已经不可置疑的显露出来,同时也展现了其严重的滞后性,因而语文教科书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
中学语文“以人为本”教学的实践初探,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杭州市萧山区衙前初中 何卫江
[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从心理学以人格教学的要求、素质教学两全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的性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众多因素,提出了必须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的观点,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和在第二课堂中选择对人生有意义;倾向于人文学科的活动;选择具有崇古特征的课程和接触社会,开辟多种途经等活动中通过准确把握教材中的育人点;钻研教材,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活动;结合教材培养人格等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出了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 启发点 人格教育 创新原则
1、“以人为本”教学思路提出的原因
1.1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可见,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已经不可置疑的显露出来,同时也展现了其严重的滞后性,因而语文教科书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感性、个性和形象性逐渐消失;僵化的、教条化的纯技术教学占了主导地位。语文教学“目中无人”,严重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与尊严,语文课成为一门“摧残人、束缚人、折磨人”的课程。因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急功近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语文教师也在考试指挥棒下,以“考试大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运用大量的题海战,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导致了中学课堂的模式化、僵硬化,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的整体素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2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又迫切要求我们的教育,能最大可能地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而不匮乏,有较高的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还应该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在以后走上社会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当前语文教学的模式
在笔者实施“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之前,笔者曾经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过一次关于语文的问卷调查,结果让人沮丧。80个学生喜欢语文的竟然不到10%,而90%的学生或不喜欢或随便的原因是因为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分析的内容教条化,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存在大量的说教,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都被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在课堂上学生毫无主见可言,只有师云亦云,可见,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确定“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的思路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并且笔者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证明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的正确性。
2、“以人为本”教学思路提出的理论依据
2.1心理学的人格教育要求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看,“以人为本”的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就是人格的教育。什么是人格?所谓的人格,就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它们是在身理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而学生的社会实践大部分是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教学等活动。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认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的认同”,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连续性,认识到自己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制定一个可以使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的计划,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执行实施。
中学语文教学所独有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条件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固然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层次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是人格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有感于此,笔者尝试着将人格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渗透于其中。
2.2素质教育的两全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以人为本”的教学正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两全要求,也正是为了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不搞平均主义,不搞取平补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和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最全的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就是要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关于学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多样化的社会要求的是充满个性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我认为,如果出于竞赛、升学等功利的考虑,牺牲学生装的全面发展,把学生训练成“应赛机器”;或者扼杀学生的特长,把学生变为“应试机器”,那就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会影响学生基础的夯实和特长的发展,严重阻碍学生装的未来发展,于是我们提出了“活学、乐学、勤力”的口号,鼓励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去发展的特长,使学生以个体的多样性去社会的多样性需求相一致,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去创造让学生尽情地迸发青春活力的机会,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3语文教学的性质
语文教学大纲的性质看,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使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意义和价值的揭示;由过去重视对学习对象上的职业技能培养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养和发展;由过去重视对学生的占有和履行,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使语文教学越来越有人情味。
2.4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新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则这样规定:“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邻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科技新产品,注意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都强调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思维发展。
3、“以人为本”教学的实践过程
“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战场,同时辅以必要第二课堂活动,所以笔者从两个大的方面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3.1语文课堂教学的初步实践探索
作为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接受教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效益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吸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当也直接影响着“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的成功与否。所以要对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作仔细而认真的实践研究。
首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组成的,其内涵是极其丰厚的,如何将这一丰厚的内涵挖掘出来,并把它提供给学生,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因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3.1.1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育人点。
在语文教材中,组合一篇篇课文的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序列,其中内含的人文精神是零星的隐蔽在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之中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要工作就是要认真地将这些人文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准确的把握,正确的领会,并且将其有效地延伸到语文的外延——生活。如在《小抄写员》这一篇课文中,以往的教学往往就是一味强调父亲的态度,儿子的反应,从而学生在教师的所谓的启发下得出,作为学生(子女)应该帮助父母。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恰恰就背离了语文教学中“育人”这一方面,或者说还距离“育人”这一目标有一段较远的距离。所以笔者在教授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一反常态,直接从“父子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入手,去引发学生的思索,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联系父子之间的唯一纽带是父子之间深沉的爱。同时笔者以此为基点,再进行引申,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整堂课下来,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自己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和期望,有好多学生表示不但要用优异的成绩,更要用一颗体谅父母的心去回报父母,关心父母,用实际行动使父母与自己之间这条爱的纽带更加坚固。可见,这一堂课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