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孙碧云(浙江省丽水中学 邮编323000)[摘要]:面对新世纪,传统教材观的现代重构是无法回避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完成中国传统教材观的现代转换,二是将哲学解释学、美学、教育学中的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到新教材观中去。[关键词]:教材;创新;对话;师生(一)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世纪到来了。为迎接创新时代,学校教育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其一,在认知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立体、动态、多元统一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体悟人生与生命的内省思维能力。其二,精神面貌方面,要求学生自信、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有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热爱生命,能在改变和完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其三,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发展个性,具备创新能力。”⑴ 培养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可谓得天独厚。首先,语言同创造不可分,一切创新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其次,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新能力。任何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语文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识记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思
教材,师生创新的舞台,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孙碧云
(浙江省丽水中学 邮编323000)
[摘要]:面对新世纪,传统教材观的现代重构是无法回避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完成中国传统教材观的现代转换,二是将哲学解释学、美学、教育学中的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到新教材观中去。
[关键词]:教材;创新;对话;师生
(一)
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世纪到来了。为迎接创新时代,学校教育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其一,在认知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立体、动态、多元统一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体悟人生与生命的内省思维能力。其二,精神面貌方面,要求学生自信、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有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热爱生命,能在改变和完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其三,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发展个性,具备创新能力。”⑴ 培养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可谓得天独厚。首先,语言同创造不可分,一切创新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其次,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新能力。任何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语文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识记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与课文对话,甚至超越课文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见解,最终在对话中学会对话,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因而创新是阅读的本质。写作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可以由模仿进到创新,由发散性求异进到创新,由再造进到创新,达到个性化作文的水平。写作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意志力的重要手段。听说也包括创新因素。如听话能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说话能表达独特的思想感受,有独立人格,见他人之未见,发他人之未发,语言新鲜活泼,富于创造性。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课程教材是整个基础教育的运行软件,是核心问题。教材改革说到底是教材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师生对教材教法学法的改革。2000年秋季推出的新教材最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相对重视人文性,重视对人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重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整体感受能力;再次,还扩大阅读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求终身发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由此看来,语文新教材改革的思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旧的教育体制,传统的教材观与新教材相比,它们的反差很快显现出来。在中学校园里,语文教师们研读着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每一篇新课文的重点难点,研究着新教材与高考的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努力将“提要钩玄,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探究,分析评价”等六个高考阅读题的能力考点在每篇课文中落实,强化训练。在语文课堂上,不少语文教师照常在对课文逐句逐段地进行讲解,将备课内容灌输给学生,用烦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认知体验。毫不夸大地说,新教材在运用中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脱离传统教材观的窠臼,这与创新教育是背道而驰的!面对现实,忧思没有必要,关键在于建设。建设的关键,我们认为除了确立宽松的素质教育机制外,还应确立新的教材观——以哲学阐释学的对话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以发挥师生创造性才能为特征的新的教材观。
(二)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师生创新的舞台。
第一,教材是一种潜在的文本,而不是现实的文本。
在接受美学看来,“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独白式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地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⑵ 就是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只是由作者意图或作品本身结构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眼中,它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价值。正如殷鼎所说:“作品的意蕴是由解释者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尤其是由解释者观察作品的内容的视野角度而形成的关系所决定的 ”⑶ 接受美学充分肯定了读者在阅读作品中的能动作用,提升了读者地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于外界(教材)给出的素材(信息)加以内化,建构表象、意义的认知过程;写作则是以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为素材,建构表象、意义,加以外化的认知活动过程。而且,“这种内化——外化的认知活动过程并非孤独地,封闭地进行的,它是在每一个个体借助于对话和合作,在种种社会——文化变量的影响和支撑下展开的社会交互作用过程。”⑷ 因此我们认为,教材是潜在的文本,而不是现实的文本。它只有在师生的自由阅读中才逐步得以实现,只有在师生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阅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是动态的、有个性特征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同时也增进学习效率,它无非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由此看来,新的教材观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正因为教材是潜在的文本,所以教材编制者要编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具有主动建构的广阔空间的新课程,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并按照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文本材料,制定合理的教材结构,以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其次,教材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文的功能是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对话能力,再次,语文教育即生活,教材要让学生觉得感兴趣、有用并与日常生活有关,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把学习教材课文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结合起来,这样他们才想去学,否则学生感受不到时代气息和亲切感,就不能产生共鸣,无法对话。最后,教材应有助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掌握教学内容,准确估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反应,能为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比较优劣,并能灵活地使用教材。正因为教材是潜在的文本,对教师来说要从一个知识的讲授者成为一个与学生、教材的对话者,一个真正的指导者,必须提高对教学的元认知水平,更讲究教学策略,学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学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第二, 教材是师生的一位对话者。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自我意识再次觉醒,读者的主体精神得到解放,自信、自主的权力意识复苏。读者不再视作者是秉天地之气,俯仰人间,训诫世人的‘教主’,或熟知历史,洞察未来的‘先知’,而是把它当成自己的同辈与朋友。”⑸ 左拉也说过,摆在你面前的,不是印着字的白纸,而是在字里活着的一个个的人。《读者》杂志创刊二十年来,长盛不衰,被称为“《读者》现象”。《读者》常务副主编胡亚权在回顾《读者》的文章中曾这样说过:“编辑部从来没有把《读者》当做48页印刷纸去对待,而是把她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我们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有性格,有风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幸福家园,有自己的自然环境和自己的祖国。她简直就是一位中国公民。”⑹ 《读者》是人性的,用独特的方式轻轻触摸到各色人等心灵的最软处,《读者》也是平民性的,她视读者为朋友,而不是所谓“上帝”,读者待她如知己。这就是《读者》成功的根本原因。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⑺ 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长途中的如影随形,是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修炼途径。所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交流、对话、撞击。“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⑻ 因此,教材是师生的一位对话者。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