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还有人说,现在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王岱《不仅仅是应试教育》) 人文丧失之说最为高亢的声音要算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了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等系列宏文了,在语文教育界的论争中,它是最震动人心的。韩文明确指出,语言也是人本身,是主体,或说人与语言互为主体;不仅是“器”“用”,更还是“道”“体”。它不同于数学中的图形、代码,不同于化学物理学中的因果传导装置,那些都是外在于人的,而语言是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应该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虽然论争免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从圈外“炮轰”到“圈内”起哄,人们颇带鄙夷色彩地戏称为语文“性”骚扰的论争,终于催逼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形成一种总趋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如强调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强调情感教育、文理情并重;强调审美教育;强调语言感觉(语感);强调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身心;强调语文教师的人伦情怀与爱、师生主体投入;强调学生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真切体验;强调求异思维
语文,你的彼岸在哪里? ——追寻“新语文教育”梦想,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还有人说,现在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王岱《不仅仅是应试教育》)
人文丧失之说最为高亢的声音要算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了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等系列宏文了,在语文教育界的论争中,它是最震动人心的。韩文明确指出,语言也是人本身,是主体,或说人与语言互为主体;不仅是“器”“用”,更还是“道”“体”。它不同于数学中的图形、代码,不同于化学物理学中的因果传导装置,那些都是外在于人的,而语言是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应该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虽然论争免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从圈外“炮轰”到“圈内”起哄,人们颇带鄙夷色彩地戏称为语文“性”骚扰的论争,终于催逼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形成一种总趋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如强调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强调情感教育、文理情并重;强调审美教育;强调语言感觉(语感);强调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身心;强调语文教师的人伦情怀与爱、师生主体投入;强调学生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真切体验;强调求异思维、想象力培养;强调教师不同个性形成不同教学风格;还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接受美学,模糊美学,格式塔完形理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实际就是在不同角度和侧面冲破科学主义的樊篱,强化和贯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三、走不出思考的困境
终于,“新课程标准”出炉了,新教材启用了,大讨论触发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无疑带给我们异常的惊喜。但静心思考,新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似乎还只是机械地把各种“性”全包揽进去了,语言是根本,顺带讲“人文”。积累感悟都重要,审美创新不可丢。结果是主张“知识性”主张“人文性”主张“思想性”主张“审美性”主张“母语习得”主张“积累”主张“感悟”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值得再反思的是,我们的困惑是不是都能轻松释然?
困境1:为什么语文学科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进行价值定位,最后却被学习者认定为“最没用”的学科?仅仅是因为分数吗?如果废除考试,语文就会被认可吗?学生就一定会喜欢语文、觉得它不可或缺吗?如果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没有高中语文,这些“能力”会受多少影响?学生说的“可学可不学”从交际语用价值来衡量是否有合理性?又有多少理由支撑语文学习者甘愿为它的“很重要”而投入自己十几年学习生活的近四分之一时间?
困境2、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脱离“意义”而独存,“文”和“道”从来就是裹搅不清的,我们读文时,往往先重视文本本身而不是其所负载的语言知识点,往往是先被文中的“义”、“理”、“智”、“道”、“情”、“趣”等冲击震撼了,在此基础上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那么,言语中的“意义”既然是我们首要面对且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中该有一个怎样的位置?是“顺带着”接受情感熏陶就能搪塞过去了吗?
突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读”和“写”,而“读”与“写”显然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事情。“阅读”是什么?我极认可曾祥芹先生的描述,“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巧,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曾祥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1-2期)真正的阅读,绝不会把价值指向“语言”本身,除非仍然是出于“研究语言”的目的。我们关注的是什么?让我们觉得阅读有意义的是什么?是什么在我们的内心形成种种冲击和震撼激荡我们的灵魂?应该是语言承载的“义”、“理”、“智”、“道”、“情”、“趣”等等与人的内心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阅读中的“感受”和“领悟”,也是一个自己的心性智慧与文本发生联系,与“义”、“理”、“智”、“道”、“情”、“趣”产生“同构”的过程。而阅读能力,其实不是只用语言能力能够衡定的,阅读一个文本时达到的层次,往往不是由语言能力本身决定,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阅读者的精神内核,如文化背景、阅历经验、心智特点、思想情感等。阅读收获,往往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语言经验和行文技巧。我们不能外开“义”或者“道”去空谈言语本身。
有人在语文性质论争时说,不是我们不重视思想教育,正是因为过于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了,才步入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品德课的误区。
这正好说明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我们无法外开的“神”,有一个我们在阅读中总是情不自禁地去涉足的“领地”,这“神”和“领地”就是文本承载的“义”或者“道”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避不开它?它为什么总伴随在我们每一次解读之中?我们能够把它彻底从语言学习中剔除出去吗?如果剔除不了,我们又该为它找一个怎样的“藏身之地”和价值定位?
我们实际操作的过程和我们期望的“学习语言”的收获显然常常是不吻合的,如果把语文定位在“学习语言”上,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去操作阅读教学?
而写作更为明显,它绝对不是语言本身的工作,不是“运用语言”的刻板操作,它是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志趣的。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行作文教学指导,会导致怎样可怕的技术化倾向?
再者,语文强调积累,那么从这个目标出发可以“积累”些什么?是语言材料吗?积累意义何在?感悟、积累、“习得”的说法,无疑是抓到了语言学习的特质,但积累的目的如果只是基于语言习得目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择定可以积累的内容?积累到什么程度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如果积累费时费力又看不到效果,为什么要花力气去阅读、去背诵? “积累语言”这样的目的究竟能给“语文很重要”多少佐证?能给人多少乐意去积累的内驱力?
困境3:
如果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杨东平语)如果如韩军老师所说,“母语教学说到底是一门植根于人的和民族的心性与精神的精神之学,是教育之学,母语教育根本上就是精神教育。”(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序》)那么语文是否就应该承担起“人文教育”的重担?
显然,人文教育不是语文一门学科的事情,如果说语文可以打开学生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那么政治呢?历史呢?哲学呢?它们同样是与人的精神息息相关的学科,甚至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更重要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不叫政治课、品德课、教育课、历史课,使之称得上是语文的理由是什么?语文是否能够以“人文教育”的目标去包打天下?语文课忙于精神构建,那么何以体现其“语文性”?
人文精神不是只有语文一个学科在丧失,更不是只有语文学科承载人文因素,那么,人文论者是否趋向于将语文课上成“人文课”?语文学科有能力且有必要承担人文教育的责任么?单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失误就已经遭逢那么多批判了,再加上人文,语文不是更要被压垮吗?语文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
而且,虽人文论者把“思想”和“精神”区别开来,但究其实也还是很相近的范畴,那么,会不会重蹈把语文课上成教化课的覆辙?由“政治教化”到“人文教化”,是否走着同样的路子?
四、“彼岸”——追寻“新语文教育”梦想
从小学第一天开始到十八岁成人,学生面对的学科中,唯有语文学科真正是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学科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此,“新语文教育”的“彼岸”不是言语收获,而是精神成长。唯有将母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与人的精神涵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个“融为一体”,决不是指在品味、感悟语言时“顺带”地接受人文熏陶,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主导精神来规划、设计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如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育方法的择定,教育过程的敦促,教育现状的考察,教育实效的评价等等。
先说教材编写。目前的篇目择定虽然有很大的进展了,但选编教材仍然有杂乱无章或章法不明的缺憾。“新语文教育”教程的编排,必须有两个明确的章法:
其一,是指教材选编应该秉承“人的教育”、精神的涵养、人文情怀的温润、人的性灵的激发、文化背景的扩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吸纳等等思想,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渐进(有合理的层级和梯度)、系统(由小学一直到成年之间的“内宇宙”即精神内核的合理生成)地将选文构成一个有机的框架。它是抛开急功近利的简单政治说教的合理系统,它是尊重人性的、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学习者心智特质、情感趋向并能对人的内心形成合理冲击与震撼引起内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字系统,它没有刻意教化,只是尽可能地提供对人的情感、心智、灵性、视野有益的养分,只是尽可能地为学习着打开更宽广的精神领域,打下更坚实的精神底子,保留更灵动的自然心性,然后有更大可能的自由度与基础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