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孩子能不能搞研究(美国)黄全愈 教育管理学博士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经人介绍,我去拜访了一位当时在国内已小有名气的导演。谈话中,我偶然带出了一句“我认为”,导演抬起眼皮瞅瞅我,严肃地说:“你读过几本书?在没有读过足够的书之前,千万不要对我说‘我认为’这类的话……” 导演对“我认为”的反感,与国内的“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的观念异曲同工。 这种观念认为:初级阶段是学,是吸收的阶段;到高级阶段做研究时,才能说“我认为”。 我认为:这两个脱离的“阶段性任务”,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可否认,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比美国孩子扎实得多。但是,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初级教育,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形象地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车箱
素质教育在美国(之二),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美国)黄全愈 教育管理学博士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经人介绍,我去拜访了一位当时在国内已小有名气的导演。谈话中,我偶然带出了一句“我认为”,导演抬起眼皮瞅瞅我,严肃地说:“你读过几本书?在没有读过足够的书之前,千万不要对我说‘我认为’这类的话……”
导演对“我认为”的反感,与国内的“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的观念异曲同工。
这种观念认为:初级阶段是学,是吸收的阶段;到高级阶段做研究时,才能说“我认为”。
我认为:这两个脱离的“阶段性任务”,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不可否认,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比美国孩子扎实得多。但是,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
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初级教育,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形象地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车箱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美国的作法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发动机加润滑油,给油箱添燃料,让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智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不可否认,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在生理上需要适当营养,在心理上需要健康的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我在前面说过了: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所以说,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
让我们看看美国教育怎样对待孩子的“研究”。
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
在中国,一般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独立研究,应待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以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渐完善后才能进行。
而在美国,我们发现一个颇有启发的现象:即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矿矿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第一次从矿矿嘴里听到“研究”一词时,着实让我乐了一阵。那时矿矿才8岁。刚开始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些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妻子带他去图书馆。说是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
“老师说了,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才二年级,你懂什么研究?”看着儿子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溜到嘴边的话打住了。赶紧让妻子开车带着儿子上图书馆去。
临走之前我对妻子开玩笑地交待说:“如果市里的公共图书馆找不到好的参考资料,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
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两人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一进门,妻子就抱怨:“都怪你提什么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矿矿非让我带他跑了两个图书馆。还说老师说过参考资料要来自不同的地方。”
我翻了翻矿矿借回的“参考资料”,十几本都是儿童图画书。有的文字说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矿矿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寿命是90到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到60人……
说实在的,我以前只知道蓝鲸很大,其他就不知道了。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第一次听到的东西。
这样,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
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的写着By Kuangyan Huang(作者:黄矿岩)。论文含4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4.蓝鲸的非凡之处。
我不知道矿矿是怎样决定这些小标题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蓝鲸的饮食问题这么感兴趣?总之,老师要求至少写3个题目,矿矿完成了4个。好歹也算超额完成任务了。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一两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论段。读起来倒也开门见山。
3月11日《羊城晚报》就《素质教育在美国》引发的“中美教育观的一次大讨论”进行了专题报道。有一位很反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读者,给报纸去信不屑地表示:说是“美国8岁的小学生们就能写‘论文’,你能想象出这会是怎样的‘论文’!?”
那么,这是一篇怎样的“论文”呢?
这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我手上还留有矿矿在五年级上天赋教育班时写的一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这是一份独立自学的研究报告。所谓独立自学,是指自选课题、利用自学课及课外时间进行的研究和学习。在研究结束之前,老师不对选题及研究过程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学生提出要求时,老师为学生在收集资料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与矿矿上二年级时写的论文相比,这篇研究论文可以称得上非常专业化了。论文是在电脑上打的,用我的激光打印机印制而成。就像是任何一篇正规论文一样,以非常工整的双排间距洋洋洒洒地写满了4张纸。文章的后部,还附上了参考资料的来源出处。
老师要求研究的参考资料至少应来自三个不同之处。这回矿矿明白了所谓不同的出处并不是指来自三个不同的图书馆。他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还在互联网上找了不少材料,借看了录相带,最后采访了一位迈阿密大学美术系的教授。充实的资料使得他的研究报告具备了游刃有余的发挥余地。
在美国做研究报告(不管是大学的还是小学的),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收集材料,研究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提出问题;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最后一个环节是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
矿矿小学五年级的研究报告基本上已经有点“原滋原味”了。
“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如果说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
矿矿七年级(初中)时,独立完成了一个“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课的老师在一开学时就给孩子们布置了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孩子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
课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心理学到行为科学,爱选什么都行。但有一条是必须要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矿矿早已有多年“研究”经验,一开始就认准了要做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与那些在科学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所做的一样。
既然白老鼠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实验工具,那就用白老鼠做研究好了。
研究什么呢?矿矿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