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松江区中山小学 徐国秀 我们常说,一部好书,能够影响几代人的成长。的确,作品中闪光的思想能指明一代人前进的方向,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图书,要求他们去大量阅读,为此应该努力引导他们去读好课外优秀作品。这里所谓的“读好”,即读有所获。每个学生由于“起点”和方法的不同,阅读作品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词,一句句子,一种方法乃至一种想法,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都是读有所获。本文所要阐述的是教师通过阅读准备、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阅读关键点的把握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尽可能多一点,层次高一点。一、做好阅读的三个准备1、 树立明确的阅读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所从事的事情事半功倍。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也许有人会问,小学生能读文学作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还要他们确切理解文学作品,有这个必要吗?是否有拔苗助长的嫌
引导学生读好课外优秀作品,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松江区中山小学 徐国秀
我们常说,一部好书,能够影响几代人的成长。的确,作品中闪光的思想能指明一代人前进的方向,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
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图书,要求他们去大量阅读,为此应该努力引导他们去读好课外优秀作品。这里所谓的“读好”,即读有所获。每个学生由于“起点”和方法的不同,阅读作品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词,一句句子,一种方法乃至一种想法,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都是读有所获。本文所要阐述的是教师通过阅读准备、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阅读关键点的把握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尽可能多一点,层次高一点。
一、做好阅读的三个准备
1、 树立明确的阅读思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所从事的事情事半功倍。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也许有人会问,小学生能读文学作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还要他们确切理解文学作品,有这个必要吗?是否有拔苗助长的嫌疑?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使思想血肉丰满”。小学生读文学作品不仅需要,而且只有当小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深深的体验,产生共鸣,这才能真正地让他们的思想血肉丰满。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独立思考,修正错误,才能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所引发的问题,使他们的思想与文学作品中闪光的思想迸发出理想的火花,无疑对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2、选好书
我们在为学生选择书籍时,除了十分细心和周到之外,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及文体类型作出选择。
⑴、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活过程中,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地向抽象思辩思维发展。如在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形象生动的童话,而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慢慢转向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都是他们爱读的。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选用的书目也应不同。
⑵、阅读兴趣。阅读兴趣除了因不同年龄而有所差异之外,不同的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不同。甚至同一孩子在不同年级所产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选用书目时,必须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
⑶、文体类型。小学生,不管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摹仿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并且就老师曾经指导过的阅读方式实施于文章类型相似于课文的作品,而且显得轻车熟路,为此,适当地关注文体类型,以配合课内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教了一首古诗,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组古诗。
当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在选择图书时应通盘考虑,如:小学中年级,可以选取一些科普读物、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和大量的童话、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可选取诸如动植物知识、世界各国和祖国的历史、科学于幻想、民间,历史故事及英雄、名人传记等。
3、研好书
作为指导者的语文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之前必须深层次地研读这些作品。所谓深层次地研读,是除了能了解作品的内容,体验主人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索作品所带来的问题之外,还应对文章的正误、优劣、美丑、善恶等作出鉴别与评判。教师只有有了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案,才不会出现偏差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答自如。
二、注意阅读的两个策略
1、动笔
阅读过程其实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全盘接受,这中间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学生接受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对作品的瞬间领悟、理解,它需要及时下载,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支铅笔能够使你全神贯注,思维敏锐。
2、动口
我们之所以要求学生出声朗读,是因为出声朗读能准确、严密地读完作品的内容,并且为了读出文章中的人物的语气,他们会自发地模拟当时的情景,容易使自己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能确切地理解作品。而这些收获是默读不易做到的。
三、掌握阅读的三个方法
一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阅读量来说,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课外阅读远远多于课本上的几篇课文,但就印象来说,能深深印在脑海中的,却往往一些课文。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组织这个原因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恐怕是因为这些文章曾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圈点过、思索过、朗读过。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优秀作品时,不妨也可以这样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达到理解领悟的目的。
1、圈点试读法
我们的学生拿到一本书以后,急于想知道的是文章的情节和内容,很少有人关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谈不上去体验。所以,当要求学生去阅读一部新的作品时,首先要求学生去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段,让他们去细细琢磨这些字、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冰子的童话《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我出示了这么一句话——“不信,你们就瞧着吧!”小狐狸拍拍胸脯走了——让他们自己读小狐狸的话,一开始,许多学生都读成了说大话的语气,慢慢地,经过他们自己反复体验,终于有学生把它读成了自信的语气,到此,即使教师不再分析,学生也明白了狐狸在这篇文章中不再是狡诈的化身,而是聪明、自信的形象。
2、评读领悟法
我们可以就布置的书的内容以座谈的形式,边读边议边评。我们的学生,都处在好学、好问、无休止探索的年龄期,对于作品中的每一个情景、每一种描写都会引起许多新的问题,甚至对于同一问题,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教师可以在展开评读之前,即着力引导学生养成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问题的习惯,如:“这本书大体上讲什么?”“主题是什么?”“这本书详尽阐述什么?”“这本书意义何在?”“给我们有何启迪?”并且明确告诉学生,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你还必须努力回答,引导他们可以用铅笔在字里行间、空白处,圈出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句段,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上你的“回答”、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需再去背诵已有的结论,而是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对多过的书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他们钻研作品和钻研朗读技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海的女儿》时,由于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许多女孩子,对故事中的情节会产生许多惊奇和幻想,因此,她们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对小人鱼的情感体验也因人而异。把她们组织起来,让她们自己评读。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的感情,再去评判他人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尺度,并说出理由,再以自己的理解,琢磨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去“示范”,以驳倒买倒卖对方,说服她们。在这样反复的体验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对朗读的技巧都是一种升华,更激发了他们去主动学习。
3、赏读体验法
好的文章不怕读。文章不是靠文字的堆砌而成,是靠人的情感和气韵流动而成。好的文章气韵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教人如何生活,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是因为对艺术形象感受的同时,能激发美感和道德感。赏读和赏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创作过程。
为此我们不必过分狭窄地规定阅读的范围,可以指导性地告诉他们该找哪一类书,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考提示,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去读,并且将时间放得比较充裕,以便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挑选最精彩的也是最适合个人朗读的片段和章节,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怎样读好这些片段和章节。例如:我们可以半个学期定一个主题,童话和英雄故事均可,让他们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去找书,辅以他们阅读这类书的大致方法,让他们自己去理解作品,并要求他们找到最精彩的片段,通知他们何时将举行赏读会。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能是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热烈情感,主动地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气反复地练习。学生在这种自我理解、自我示范、自我表演的过程中,将十分深刻地理解作品,最终用他们认为最贴切的语气将它们朗读出来。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