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郑金洲一、“创新教育”热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二、创新教育的几个前提性教育三、创造教育的阻抗因素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新热点。许多同仁在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教育上所出现的这一新气象令人鼓舞,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完满甚至是基本的回答。本文以“审视”为题,意在对时下的“创新教育”谈些个人的认识。一、“创新教育”热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返回本页页首“创新教育”之词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在全教会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之后才风靡教育界的(80年代中期曾有“创造教育”热潮出现)。其实遍查全教会的有关文件,是找不到“创新教育”这种提法的。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素质教育”的形成逻辑来构造出“创新教育”这个词语的。 现在姑且不论这个词语能否成立或这种提法正确与否,眼下的一些倾向是颇值得注意的:第一,速成的创新教育“宏篇巨制”纷纷出笼,对创新
审视“创新教育”,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郑金洲
一、“创新教育”热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
二、创新教育的几个前提性教育
三、创造教育的阻抗因素
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新热点。许多同仁在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教育上所出现的这一新气象令人鼓舞,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完满甚至是基本的回答。本文以“审视”为题,意在对时下的“创新教育”谈些个人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热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 返回本页页首
“创新教育”之词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在全教会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之后才风靡教育界的(80年代中期曾有“创造教育”热潮出现)。其实遍查全教会的有关文件,是找不到“创新教育”这种提法的。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素质教育”的形成逻辑来构造出“创新教育”这个词语的。 现在姑且不论这个词语能否成立或这种提法正确与否,眼下的一些倾向是颇值得注意的:
第一,速成的创新教育“宏篇巨制”纷纷出笼,对创新精神与才能的培养起着一定的误导作用。
全教会的召开是1999年6月份的事情,而在同年的9月,就已经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创新教育的“专著”,个别名为《创新教育全书》(或同类的书籍)的“大型图书”更是粉墨登场。好象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各级各类教育根据这些“全书”中提供的模式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如果创新问题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这么方便,那么“创新”也就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倡导,不遗余力地宣传和研究了。翻开这些书籍,你就会看到,原先冠之以“素质教育”名称的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今天又被冠之以“创新教育”的名称了。凡此种种做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创新的悖离,是从根本上反“创新”的。我们要明确的是,新瓶装旧酒不是创新,不作深入分析,简单地把众多纷杂的材料汇总在一起也不是创新,这实际上是在断送“创新”的生命,埋葬教育中刚刚萌生出来的“创新”嫩芽,是在把创新教育引入歧途。
第二,一哄而起的“创新教育”研究,正逐渐地把“创新”推向庸俗化的边缘。
“创新”正在成为教育界的新宠,这本无可厚非,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了教育对知识经济等的回应。但是,不少所谓的创新教育研究,有其名而无其实,个别打着研究旗号的人,其实并不了解创新何以产生,何以表现,与学生心理有何关联,等等,只是一味地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和创新挂起钩来,显示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前瞻性。创新在这些人的鼓噪下,成为新的什么都可往里装的“箩筐”。数不胜数的中小学也在大力开展着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其中不乏真正的研究者,但也不可否认有为数不少的“滥竽”。
第三,“创新教育”因未加深刻探究,正在沦为新的“口号教育”现象。
教育口号作为描述教育现象和行为的语言形式,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人,它和教育术语、教育隐喻一道,构成了教育语言的基本内容。创新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口号,其存在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它适应了社会发展及教育变革的需要,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口号教育”不同,这样的教育往往仅停留在语词上,而远未落实在行动上,它具体表现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和现有教育上的其他活动(如考试等)冲突起来则不要”。存在教育口号并不可怕,可怕是“口号教育”肆虐。长此以往,“创新”这样一个时代鲜活的灵魂,可能就会被教育吞噬掉。
二、“创新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返回本页页首
要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首先要明了其中的几个前提性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与创造是否同一?创新与创造性思维是什么关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关系如何?创新从哪里来?教育和创新有什么联系?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词语其实在词典上是很难查到的,如果按字面来分析的话,“创”,首次出现,“始造之也” ;新,初次出现,初始。两字的含义大体相同,都是强调以前未曾出现过。
“创造”的含义倒是在各词典中多有论及。比如,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与“创新”相较,区别并不太明显。有人就此认为,创造就是创新 ,也不无道理,但如果深究的话,还是可以看出些许区别的:创新多少有些强调“结果”,而创造则多少有些注重“过程”。因为“造”与“新”的差别,就在于“造”意味着“制作”和“建立”,而“新”作为“创”的同义反复,主要是就“事物”“产品”的性质而言的。
虽然有这样一些细微的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创新与创造还是可以通用、互用的。
创新强调新颖性成分,而“新”总是相对而言的,一是相对本人来说前所未有、首次出现的事物,二是相对所属群体来说是他人未涉足、提出的,三是相对全社会来说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或活动。对于第一者,可以称为“前创造”;对于第二者,可以称为“准创造”;对于第三者,才是“真创造”。由于教育的性质和类型不同,在不同教育阶段对创新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即基础教育中所讲的创新,更多地属于前两者;高等教育中所讲的创新,应更多地属于最后一者。
(二)与“创新”相近的其他几个概念
“创造性”,对这个术语,人们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在这个词语的理解上与西方也有较大的区别。
美国曾有学者提出,创造性(creativity)是思维活动的方式,是制作具有独创性的受到自己或别人赞赏的东西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的:作品(产物);人;过程。
我国一些学者从“会意”的角度出发,着重从“创造性”之“性”上去考察,把它视为“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具有创造活动的特点和倾向,或者这些活动的产品带有一定的独创性”。
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别,一方面是因为各自的理解和把握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因为英文中“creativity”实有两解,既可以把它译为“创造性”,也可以把它译为“创造力”。就上述西方学者提出的含义来看,实际上把“creativity”理解为创造力才是较为适宜的。因而,我们可以把创造性看作为创造活动的倾向或特征,把创造力看作为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看作为产生新设想或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创造力是创造性的外化,是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创造性思维,是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是用新方式处理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涵盖的范围极广,远不像个别词典里所讲的“专指在创造性活动中进行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革新时的那种思维过程”。 它相对的是“再生性思维”,即用过去在类似情况下学会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大都可以用学习、记忆、迁移等过程来解释。在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和创造性的具体运作方式,可以说是抓手和桥梁。
(三)“创新”从哪里来?
要认识和实施创新教育,我们首先要明了“创新”是产生于哪些因素或土壤,是受什么制约的。换句话说,如果创新完全取决于先天的因素,教育也就不用再“自作多情”;如果创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的影响,是后天与先天的合金,也就给了创新教育存在的理由。
研究创新(创造力)问题最卓有成效的,要算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J.P)和斯腾伯格(Sternberg,R.J)了。在斯腾伯格看来,创造力是6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6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他认为,人的创造就像是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投资讲究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利润,创造则是用现有的知识、才能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 吉尔福特考察了智商与创造性才能之间的关系,提出智商低的人其创造性才能肯定是低的,如果一个人的智商低于110,那么,就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才能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其创造性才能就高,智商只是创造性才能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存在着许多创造性能力没得到发挥的人,但几乎不会有创造性能力得到超前发挥的人。”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