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想,也许我们不能说他的观点与想法、抒发的感情不对,但是如果联系一下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类散文至少是违反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的。那时的社会现实是如何呢?我们不妨去问一下自己的父辈。 1961年,正值大饥饿的年代。由于自然灾害与当时的经济政策的失误,全国有几千万人被饿死。许多人得了浮肿病。而且不仅严重缺乏食物,也严重缺乏别的东西,比如,纸张,布匹,做饭用的锅子,吃饭用的碗,小学生用的作业本子,全都买不到。这种灾难不仅造成了生命的死亡,而且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在家庭中,人们为食品而起纠纷,在社会上,人们为了得到一些生活必须品而不惜道德上的亏损。可是在杨朔的散文中我们全看不到这些,虽说从杨朔那一时期的文章看,他常常在外国;在中国的时候,也总在旅行,住在风景区的旅馆里,比如,在广东的从化温泉、四季如春的昆明,北戴河。他显然是一个有些特权的人,也许没有饿肚子。但是我想只要他不是聋子瞎子,他一定不会不知道当时普通人民正在经受怎样的苦难。1961年的普通人民生活里没有蜂蜜,饥饿与灾荒中的祖国至少那时也不会太像含露乍开的茶花。 其实,同类的问题在其实在许多的 “老
生活的宽度----对中学散文教学与写作指导的一些反思,标签:语文教学反思范文,http://www.51jxk.com
我想,也许我们不能说他的观点与想法、抒发的感情不对,但是如果联系一下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类散文至少是违反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的。那时的社会现实是如何呢?我们不妨去问一下自己的父辈。 1961年,正值大饥饿的年代。由于自然灾害与当时的经济政策的失误,全国有几千万人被饿死。许多人得了浮肿病。而且不仅严重缺乏食物,也严重缺乏别的东西,比如,纸张,布匹,做饭用的锅子,吃饭用的碗,小学生用的作业本子,全都买不到。这种灾难不仅造成了生命的死亡,而且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在家庭中,人们为食品而起纠纷,在社会上,人们为了得到一些生活必须品而不惜道德上的亏损。可是在杨朔的散文中我们全看不到这些,虽说从杨朔那一时期的文章看,他常常在外国;在中国的时候,也总在旅行,住在风景区的旅馆里,比如,在广东的从化温泉、四季如春的昆明,北戴河。他显然是一个有些特权的人,也许没有饿肚子。但是我想只要他不是聋子瞎子,他一定不会不知道当时普通人民正在经受怎样的苦难。1961年的普通人民生活里没有蜂蜜,饥饿与灾荒中的祖国至少那时也不会太像含露乍开的茶花。
其实,同类的问题在其实在许多的 “老经典”中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的同志在文章中也曾谈到过,在此我也不做过多的论述了。
老教材是如此,那新教材又如何呢?在此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一些新教材所选的散文,如职高语文第三册的《读海》,教参告诉我们:“文章分成7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海的内涵”。可是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解读的是什么呢?先是海真蓝,我想跳下去,又想为什么不从海面上走过去;再是开车来到海边,一直开,继续开,我说停下吧,司机还是向海里开;再写在海边如何看到 “海既对礁石戏弄,欺侮,吞噬,又对之爱得狂热,爱得流泪,爱得矢志不已。又写礁石是如何痴恋着海,崇拜着海,却又拒绝着海”。又再写自己拼命扔石块却扔不远,于是感慨海真大,大的我够不着。最后说:“大海啊,我读懂了你啊,我明白,我明白,退下去的是成排的泪水啊”。读到这里,学生无不哑口无言!课余同年级的老师谈之也无不茫然。
这里那有什么对大海的不同内涵的感悟,有的只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所谓的 “移情”也不知是移了什么样的情,是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绝望的爱恋?或是畸型的情感?
所以,如果说在此对杨朔们的批评有些过,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也许他只能这样写,但是在今天如果还把这些散文当作范文来指导学生那就大大地不应该了。而对《读海》之类的伪美文,如果教师不加自己的判断仅仅按照教参与阅读指导对学生进行讲授的话,还在那里大谈什么结构之美、意境之雅那简直有些误导之嫌了。
其实,失去了 “真”的散文,那里还有什么意境可言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对此做了非常好的论述,他认为意境不仅是景与情的结合,更应该是作者的真切的感受。如 “云破月来花弄影”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弄”与“闹”,写出了作者独特的,真切的感受,这样就“不隔”,“不隔”才有意境。而意境的不同,归根到底应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的精神空间的物化,外化而已。如果没有创作主体对宇宙万象、人生的独特的、真实的感悟,而是用一些美丽辞藻的堆砌,无病呻吟的梦呓、政治意识的物化来创造意境,那么我想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健康的美感,如何正确地来欣赏文学之美,甚至对他们的健全的世界观的养成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必须要对此引起重视。因为有时我们老师自己在多年的教学此类散文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之下,认为散文作品与学生写作就应该表现一种向上的时代精神。在课后的讨论中,有的老师就是如此说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者在突出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以后,先是“忽然想 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尽情的描写。很显然,作者此时“忽然”想起荷塘,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看特别深厚的感情,特别深厚的感情,也不是特地为了对“素雅”、“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深情的赞美,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当这一努力失败后,作者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其实这是作者为排遣内心的苦闷再次所作的努力,结果是再一次失败了。这样的选材,这样的构思,深刻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充分体现了作者力图寻找解脱但又无能为力的心迹。我们在感受那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余,不也清晰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内心的由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引起的烦闷,无奈的心绪吗?再有郁达夫先生的名作《故都的秋》。在此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粉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绘火一般的香山红叶和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其主要目的恐怕正是想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并且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在教学实践中对此类作品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来消除时代的隔阂。让学生体会久经颠沛流离生活的郁达夫,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心中的多种复杂的感受。在讲读中,使学生渐渐感悟到作者的心态意绪,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而一旦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那么文中作者落寞的“负面”情绪同样会使我们有美的体验、大的感动、深的体会。
四
再者,我们在中学散文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分析轻感悟的问题。其实优秀的散文作品必须是一个活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分割的。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到着一点。对许多优秀的散文名作,在讲授时不必作太多的支解,要努力使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整体的进行感悟,然后进行适当的鉴赏分析指导即可。要知道,一本《庄子》如果在阅读时不去体验它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的感悟,那么无论你对之如何读得熟、译得准,甚至倒背如流,也最多不过就是在看一本小童话故事书而已!记得在去年准备《荷塘月色》的教案时,课本的后面引了盛诗澜先生的一段话,使我感触很深,不妨引在此文中与诸君共思。
那段话是这样的:“ 一篇<<荷塘月色>> ,多少人读,又读了多少年,可又有多少人真的读懂了那片荷塘,那片月色?”甚至他又说,经老师的喋喋不休的对比喻,叠词与通感的分析,连初读的一点兴味,感受到的一点清清淡淡的美都消失了,直到后来,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失败的他,在一个凄凤冷雨的夜,重读此文,才忽然有了真正的顿悟,读着读着,心中的委屈,似乎被那淡淡的月色融化了.那袅娜的荷花,别有凤致的荷叶,摇曳在眼前,蝉声与蛙声也仿如小提琴的名曲,安慰着他的心灵,不由得发出感慨: “多美啊” !
在课后与学生的闲谈之中,许多同学告诉我,其实此种感受他们也有,可因为自小学而今十多年里,语文的散文教学课就是这样上的(包括我自己):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或者物----人---理,不论什么好的文章(越是好的散文越是如此),不把它支解得四分五裂决不罢休。不然的话,老师自己心里不踏实啊!学生考试考不出怎么办呢?!
可是,正由于如此,才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整体感悟能力严重欠缺。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一次经历,那是去年我在教<<故乡的榕树>>一文,当时我声嘶力竭地讲授着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特色,讲现代人如何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为了使同学进一步理解海外游子的那种乡愁,还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当我讲解完后,同学们的茫然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没什么感受,甚至在我读到---“到后来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土丘 母亲在里头 我在外头”---时,竟然还有同学在笑。当时我有些愤怒,可出离愤怒之后,我忽然感到。这能怪我们的学生吗?他们感受过什么是乡愁吗?其实,这些离家来求学的同学,他们也是有许多的思乡情绪的。可我们老师什么时候教他们去细细地体验过乡愁的滋味?其实这二者也许在深广度上有些不同之外,本质上不是同一种情绪吗?这样一讲,他们不就理解了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