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计划总结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教学总结)» 正文

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教学总结)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计划总结   阅读:8352

概要:在评课人看来,任何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凸显学生的学。教师要不断把学生推向台前,自己要默默地站在幕后。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学生的亮点激活。只有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会的才是生成的、动态的、有用的。应该说,余老师的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课例二:设计颇具匠心,自然生成,主题揭示仅差一点第二位上课教师是象山实验中学的韦法初老师。在点评人看来,这节课总的特点是“设计颇具匠心,自然生成,主题揭示仅差一点”:①在整体感知中解读文本。韦老师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采用“罗布泊的自述”来导入,通过对罗布泊的简要介绍,让学生找一找:你知道我过去是什么样子,可是现在,人们对我充满恐惧,称我是“死亡之海”,你知道我现在又成了什么样子吗。这样的设计不会太苍白,而是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②在自主讨论中深入情感。罗布泊消逝是仅仅因为人为改道,“四盲”工程,还是有生态的自然因素呢?在点评人看来,本课文放在“敬畏自然”单元,消逝的原因肯定不是这个“四盲”。若在此作为自主探究的话题,课堂肯定会出现一场高潮迭起的大辩论。③在渐进诱导中,紧跟主题。整个教学设计步步

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教学总结),标签:计划总结范文,http://www.51jxk.com
在评课人看来,任何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凸显学生的学。教师要不断把学生推向台前,自己要默默地站在幕后。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学生的亮点激活。只有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会的才是生成的、动态的、有用的。应该说,余老师的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课例二:设计颇具匠心,自然生成,主题揭示仅差一点
第二位上课教师是象山实验中学的韦法初老师。在点评人看来,这节课总的特点是“设计颇具匠心,自然生成,主题揭示仅差一点”:
①在整体感知中解读文本。韦老师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采用“罗布泊的自述”来导入,通过对罗布泊的简要介绍,让学生找一找:你知道我过去是什么样子,可是现在,人们对我充满恐惧,称我是“死亡之海”,你知道我现在又成了什么样子吗。这样的设计不会太苍白,而是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②在自主讨论中深入情感。罗布泊消逝是仅仅因为人为改道,“四盲”工程,还是有生态的自然因素呢?在点评人看来,本课文放在“敬畏自然”单元,消逝的原因肯定不是这个“四盲”。若在此作为自主探究的话题,课堂肯定会出现一场高潮迭起的大辩论。
③在渐进诱导中,紧跟主题。整个教学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但最后的拓展延伸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时间得到落实,他的设计是这样的:“看过文本后,罗布泊及胡杨林、塔里木河纷纷指责人类,控诉人类的盲目行径,要求人类及时采取措施,救救他们。”A.结合文本,编写罗布泊及胡杨林、塔里木河与人类的对话;B.结合台词的内容,为角色设计恰当的表情与动作;C.组内预演,活动时间5 分钟左右。
点评人不但记录了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而且还把具体环节的时间分配也作了记录。当教师授课到这儿时,只剩下4 分钟的时间了,学生写对话再组内预演岂止5 分钟?何况还要上台表演,时间仓促,教师也只能匆匆走过场。课堂上的学生、听课的教师也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训练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点评人最后指出,教师是想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反思人类的行为,升华感情。设计作业可以简单地用仿句形式,如“救救……救救……救救……我们人类应该……”也可以让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向大自然说点什么。做到这样的训练简洁有效,否则拓展延伸设计的问题太大,学生就无从着手,不知所措。点评人在点评中强调,教学的价值在追求有效。有效指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为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价值,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主动参与。
课例三:教学求简,思路清晰,设计定位未能久远
第三位上课教师是长兴实验初中的范剑萍老师,在点评人看来,这节课的总特点是“教学求简,思路清晰,设计定位未能久远”:
①在细微的点拨中,显出教学灵气。三位教师都从解题导入,但范老师却能抓住题目中消逝的是“水”,并及时板书。有水显灵气,没水就没有了生命,并用“绿洲、仙湖”来概括它过去的特点,用“荒漠、死湖”来概括它现在的特点,从而揭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②在周密的预设中,能有效地生成。教师对文本的感情处理由浅入深,最后把自己想象成罗布泊边缘仅存的一棵胡杨树,有许多话要说。学生从看到找到写,感情一步步得到升华。
③在理性的解读中,显现人间悲情。范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充满了智慧,但王老师也指出“胡杨林的自述”与前一个环节4 个“救救……”的教学可以互换,这样能使教学环节紧紧相扣。问题引发思维,点化学生心灵,呈现课堂教学亮点。“感——悟——赏——拓”是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
在点评人和这个案例的作者看来,这三位教师完成的三节课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即在观念上,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拓展,在课型上,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探索,在方法上,对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方面作了一些努力。特别是,三位教师仍然注重板书,虽然都用到了多媒体,但仅仅是起到了教学的辅助作用,学生的合作、交流比较尊重学生的意愿,在学生觉得需要交流时才交流。
(二)从三位数学教师同上“有理数负负得正法则”一节课看同课异构的应用
为了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结果(教案)对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笔者在2006年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实验,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同课异构”。
【案例呈现】“有理数负负得正法则”同课异构
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与教科书中呈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本模式相对应,“负负得正法则”的教案设计方式通常有“变号法则模式”、“运动模式”以及“合情推理模式”三种基本模式,而且,分别对应于当前使用率最高的三套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相应版本:
设计方式之一:变号模式
长春市JDFZ(初中)的LJ老师采用“变号模式”实施了“负负得正法则”的课堂教学。
首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和质疑的意识;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会正确运算。
其次,将教学环节拟定为如下三个环节:
①导入:根据乘法的意义,由“正数乘法2+2+2+2=2×4=8”引入被乘数是负数的乘法,进而提出问题:(-2)×(-4)、2×(-4)意义何在?得数是多少?
②新授内容:
探究:先给出一组式子:
4×2=8; 3×2=6; 2×2=4;1×2=2.即正×正=正。
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继续往下写,得出:
(-4)×2=-8; (-3)×2=-6; 
(-2)×2=-4; (-1)×2=-2. 
即负×正=负。
对比两个方阵,得出规律:
两数相乘,若其中一个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它的积也变成原来积的相反数。
建立模型:在默认有理数乘法满足乘法交换律的前提下,利用上述规律,推出“负×负、正×负、正×0、负×0、0×正、0×负”等几种类型的算式,并结合上面的两个方阵,让学生观察、对比、归纳,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③巩固、强化:出示练习,在此基础上得出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设计方式之二:合情推理模式
长春市JDFZ(初中)的WHJ老师,运用合情推理模式进行负负得正法则的实验教学:
首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运算;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
其中,法则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而其中“负有理数乘负有理数”则是教学的难点。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四种类型的乘法,即“正有理数乘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乘0,0乘0,0乘正有理数”,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引进有理数之后还应该学习哪些类型的乘法,即“负有理数乘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0,0乘负有理数,正有理数乘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正有理数”。当学生归纳发现还有以上四种类型的乘法需要研究时,教师很巧妙地引出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的重要意义。
在“合情推理的过程”教学环节,任课教师认为,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有理数乘法的规律,主要解决“正有理数乘负有理数,0乘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正有理数”等问题。因而,教师通过逐步分析四种新类型的有理数乘法,再加上小学学过的四种类型,也就是把有理数乘法的所有类型都进行了梳理,这就为下一步归纳总结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规律做好铺垫。
在“总结规律”的环节中,进行完八种类型的乘法推理之后,顺理成章地得出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简便的法则,以便于指导今后的运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总结出“确定积的符号与积的绝对值”的要点。
在“例题讲解、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学生讲解“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这一小规律,而是把乘法交换律加入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节课中来。
设计方式之三:运动模式
长春市JDFZ(初中)的SHB老师,采用运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对比实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和质疑的意识;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会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① 导入:首先利用一个有关运动的现实情景,借助数轴研究有理数的乘法(+2)×(+3)=?,(-2)×(+3)=?,(+2)×(-3)=?,(-2)×(-3)=?四个问题,借助现实意义得出有关的结果(而不是利用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得出结果)。
② 新授内容:
* 观察、分析、归纳四个算式(+2)×(+3)=+6,(-2)×(+3)=-6,(+2)×(-3)=-6,(-2)×(-3)=+6,进而引出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法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计划总结计划总结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计划总结
上一篇:案例知识的积累(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