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解题技巧高三语文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 正文

高三语文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

[01-04 20:19: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解题技巧   阅读:8714

概要: 一、明要求 《考试说明》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着重考查运用。熟语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不仅体现在对熟语的辨析使用专项上,而且在语音、字形及语言表达中均有涉及,因此,对熟语的掌握必须是全方位的,从读音、字形、结构、意义到使用。熟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熟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高考考查的熟语,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易,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上的熟语应是比较常见的;而且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考查形式主要有熟语使用正误判断的单项选择式和选择填空式两种 二、辨特征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二是意义上的整体性,即其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释,如“不刊之论”就不能望文生义,解为“不能登载的言论”。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大多出

高三语文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标签:解题技巧大全,http://www.51jxk.com



       
   一、明要求 
  
   《考试说明》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着重考查运用。熟语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不仅体现在对熟语的辨析使用专项上,而且在语音、字形及语言表达中均有涉及,因此,对熟语的掌握必须是全方位的,从读音、字形、结构、意义到使用。熟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熟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高考考查的熟语,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易,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上的熟语应是比较常见的;而且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考查形式主要有熟语使用正误判断的单项选择式和选择填空式两种 
  
  二、辨特征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二是意义上的整体性,即其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释,如“不刊之论”就不能望文生义,解为“不能登载的言论”。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诗文和历史故事,形式上以四字语为主,意义上多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言简意赅,最能体现熟语的结构上的稳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的基本特点。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谚语是完整的句子,形式也较成语灵活,容许某些改变。比如“浇花浇根,交人交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等。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表意在后一部分,让别人去体会、猜测,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或会意,或谐音。比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老虎驾车——谁赶(敢)”等。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以三字为主,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含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大多用于贬义。比如 “吃醋”“下课” “背黑锅”“出风头”“钻牛角尖”“打退堂鼓”等。 
  
  需注意的是,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目前尚无严格统一的界定,复习中在划分类别上不可过于钻牛角尖;还有一些词语、语句思想意识不健康,应剔除这些糟粕成分。 
  
  三、抓积累 
  
  语文学习天生需要积累,熟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像学习外语背词汇那样落实熟语的积累。因此必须端正态度,狠下苦功。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注意词汇使用的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规范用法,有时即使是名家的文章作品也可能会有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盲从,要有分辨能力。 
  
  2、集中突击,归类复习,重质重量。在高三复习阶段应用一定的时间对熟语作集中复习,强化记忆。应当借助一些资料突击复习,比如熟语600例,易误成语例析,近义成语辨析等等,仔细分辨,保证效果。归类复习可以是按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归类复习,还可以按熟语使用中的误因归类复习,比如按望文生义、两用成语、色彩不清、对象不分、范围不当、特定对象等方面归类积累,各个击破。
  
  3、准备错题本,对使用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作辑录,经常翻看,细加揣摩,增强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使积累归于准确明晰。 
  
  4、手中应有成语词典一类的工具书,随时翻查记诵,比如要求自己每天记三条熟语,整个高三下来就可掌握一千多条熟语了,足可应付考试了。熟语的积累有些枯燥,要能持之以恒,要善于苦中作乐;只要是有心人,自然会收益多多。 
  
  四、重辨析 
  
  (一)辨误因(限于篇幅,仅以成语为例)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 对簿公堂 大快人心 屡试不爽 久假不归 差强人意 万人空巷 光怪陆离 不刊之论 涣然冰释 空穴来风 空谷足音 善刀而藏 暴虎冯河 酒囊饭袋 有口皆碑 不足为训 不以为然 人面桃花 奇文共赏 城下之盟 穿云裂石 身无长物 细大不捐 间不容发 罪不容诛 大方之家等等 
  
  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 
  
  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对例4中的“秦晋之好”,只要稍有点历史知识就会明白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后专指两姓联姻,不能泛指友好关系;此处用来说两国关系友好,故错。例5“明日黄花”一词出自古典诗歌,“明日”当“第二天”讲,在诗中指重阳节。原意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就枯萎了。后比喻过了时的无应时作用的东西,或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此处“平均主义”本就无价值,更不是外物或报道,故用错。另外这个词常误作“昨日黄花”。例6中“让梨推枣”用于兄弟关系友好,不用于谦虚。例7中“灯红酒绿”兼有两种词义,既指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也比喻统治者骄奢yin逸的腐朽生活,此处是用了本义,故对。像这类两用成语在汉语里很多,辨析时要多加留心。 
  
  类似成语还有:目无全牛 守株待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巧言令色 倚马可待 破镜重圆 不可救药 望洋兴叹 胸有成竹 乐不思蜀 弹冠相庆 祸起萧墙 邯郸学步 风声鹤唳 水落石出 按部就班 苦心孤诣 高谈阔论 不绝如缕 想入非非 短小精悍 淋漓尽致 左右逢源 信笔涂鸦 玲珑剔透 标新立异 登峰造极 如虎添翼等。 
  
  三、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解题技巧解题技巧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解题技巧
上一篇:中学语文试题中阅读文解题的几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