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2017古诗鉴赏(高三)» 正文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2017古诗鉴赏(高三)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226

概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高三备课组一、考试说明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二、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势分析08年高考诗歌试题 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比往年有所下降,宋诗在保持中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金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由此可见,现在选择唐宋时代诗歌虽有明显下降,但仍是主要的选题范围。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9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有少量省份选择金元明清时代。第二点,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扩大,与高考的连年取用,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选范围愈来愈窄有关,命题者为了避开名家的重复性,也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2017古诗鉴赏(高三),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高三备课组
一、考试说明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势分析
08年高考诗歌试题 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比往年有所下降,宋诗在保持中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金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
由此可见,现在选择唐宋时代诗歌虽有明显下降,但仍是主要的选题范围。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9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有少量省份选择金元明清时代。
第二点,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扩大,与高考的连年取用,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选范围愈来愈窄有关,命题者为了避开名家的重复性,也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在诗歌作者的选择上,名家代表名篇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如上海卷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天津卷王维的《山居即事》;选择名篇,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湖南卷考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王昌龄的《龙标野宴》对比出题。一般诗人的名作或其他诗人的一般作品数量上升,如北京卷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江西卷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等。
第三点,从考题体裁选择上,诗歌以律诗绝句,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律诗7首(五律4首,七律3首)占35%;绝句8首(均为七绝)占40%;词曲小令5首占25%。五律七绝12首占60%。诗歌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第四点,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2008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隐逸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山水诗、闲趣诗、边塞诗、题画诗、羁旅诗、爱国诗,总体上讲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三、复习备考的策略与方法
    1.知诗人,了解诗人的主要风格。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李白诗歌主要表现出浪漫飘逸,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的词风豪放大气,姜夔、柳永、李清照词风婉约清丽。知道了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的创作风格,在鉴赏他们的诗歌时就可以围绕诗人的主要风格生发开去,不会偏离主题内容很远。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颈联中找出“诗眼”,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怜,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是诗中具有禅趣。王维的诗歌以写景诗居多,诗歌往往在描写一种清幽深远宁静的禅境。此诗也不例外,“咽”和“冷”写出了幽静与孤寂的诗歌意境。泉因危石阻挡在山间发出呜咽之声,青松茂密遮天蔽日,虽有日色也觉清冷。 
2.知背景,理清诗人的心路历程。 
诗人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折射出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人生背景,从而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诗人也有失意与得意、得志与不得志的时候,所以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李白所处盛唐,所以以豪放居多,杜甫处在唐朝走向衰败的时代,战争频繁,所以杜诗大多表现出对战争与朝廷政治的揭露以及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索、担忧,显得沉郁。苏轼是豪放词宗,但他回想起自己的亡妻时,也难免有无限的伤感,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鉴赏诗歌,对诗人的创作背景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才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唐长庆年间,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谙尽朝廷的滋味,自求出京外任。这首诗就大约写在诗人奔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根据注释可以分析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既然诗人已经熟悉并厌倦了朝廷的生活,不希望自己被卷进尔虞我诈、扑朔迷离的政治风云中,他出外任职,实质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在争取一种自由和解脱,当他看到这一幕幕难得的美景时,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不言而喻了。只要结合背景,对诗句稍作鉴赏便可知道这种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3.知类型,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从内容上看,古诗可以分为离别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传达的情感类型也是不一致的,表现的思想态度也有所不同。送别诗传达的惜别之情,一般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朋友情人的不舍、思念或劝勉;咏史诗表现的是怀古之情,诗人往往是吊古伤今,或借古讽今,或写昔盛今衰、或抒怀才不遇;写景诗往往是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边塞诗常常传达爱国情、思乡情,表现诗人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的理想;羁旅诗则写出诗人绵绵的乡愁或不得志的情怀。对诗歌有了如此详尽的分类之后,从类型、情感、思想态度三个角度按先后顺序加以分析,鉴赏诗歌就会得心应手了。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上看,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诗歌,为什么?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柏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娇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标题就告诉我们这首诗在写物,从诗歌内容上看,整首诗都是对孤桐的描写,然而诗人正是通过写孤桐的高大茂盛,干直虚心,越老越坚硬,最终被百姓做“五弦琴”表达出自己的追求:正直高大,虚心踏实,穷且弥坚,甘愿牺牲。所以这应该是一首咏物诗。 
4.知手法,谙熟各种表达技巧。 
诗人要在有限的字眼里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思想,其中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运用。从抒情方式看,可以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和借事咏怀。借景抒情讲究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或以乐景写哀景,以哀景写哀景;借物抒怀往往又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等手法;借事咏怀往往是怀古用典、借古讽今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比喻、夸张、双关、“炼”字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要谙熟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运用,并学会分析其表达效果,摸索出一套规律。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试判断采用何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歌在抒发诗人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采用借事抒怀的写法。诗人写了一个“作家书”之人惟恐遗漏说不完的细节,抓住了一般人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从普通的事情中寄托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 
5.知意象,理解特定的文化意义,探究思想内涵和意境。 
熟悉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有了丰富的诗歌文化的积淀,一接触到诗歌就可以径直地逼近诗歌主题。比如,“柳”意离别,“菊”意高洁,“落叶”“落日”“秋风”意失意,“满月”意相思,“望月”意怀远,“残月”“片云”“孤月”意孤独,“兰草”意友情,“荷花”意清雅,“梅花”意坚强,“香草美人”意忠臣贤良、道德理想,“梧桐细雨”意凄楚悲凉,“见流水”意思年华。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鸟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 [2] [3] [4]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江苏省常州一中2017诗歌鉴赏专题——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