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2017年高考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人教版高三)» 正文

2017年高考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人教版高三)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426

概要:[示例三] 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示例四]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二、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⒈提问方式:

2017年高考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人教版高三),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示例三] 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四]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二、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⒉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⒊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⒋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⒌术语链接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C.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含              义 意象 含              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②表现荒凉、偏僻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雪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晴天 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 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 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 指代书信
吴钩 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 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 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 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 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 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
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 惆怅 冬雪 冷峻
秋雨 忧愁 流水 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 失意、伤感 丁香 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 苍凉 旷野 凄清
美酒 壮行 红豆 相思
竹林 闲趣、隐逸 孤灯 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秋虫 凄凉 故园 乡愁
烛 相思、别愁 枯藤 萧瑟、荒凉
古琴 知音 古道 荒凉
飞鸟 空远 长亭 送别
楼兰 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 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 “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干 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 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⒍答题示例:
[示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标准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示例三](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示例四](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