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2017年高考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人教版高三)» 正文

2017年高考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人教版高三)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426

概要: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⑶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即事感怀诗:

2017年高考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人教版高三),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⑶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