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诗歌鉴赏的几点要旨» 正文

诗歌鉴赏的几点要旨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863

概要: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简要介绍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 物 诗 鉴 赏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诗歌鉴赏的几点要旨,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简要介绍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 物 诗 鉴 赏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 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

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梅花: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战演练

1、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五、课外拓展

形象 名 句 作者 情 感

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

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骆宾王

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曹邺

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一、导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回顾

1、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归纳: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妙喻传情:乡愁: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四、方法明确: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诗歌鉴赏《鲁山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