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吉炳成[内容提要]从如何阅读和运用想象两个方面探讨鉴赏我国古典诗词的一般技巧和途径,以帮助广大中学生提高鉴赏我国古代诗词的能力。 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充盈着精华与瑰宝,它们灿如繁星,艳似百花。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那些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之作是我们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批判地接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是我们今天发展文化的需要,并有助于我们提高民族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成为如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无达诂”,强求一致,必须异口同声,没有好处,无助于开掘优秀作品的潜在力量,也不可能丰富人们的认识。因为生活本身是异常复杂的,读者的修养、经验、个性等也各不相同,因而人们的不同鉴赏也就有其各自的价值和理由。本文只是想就鉴赏的一般方法、途径作个探讨,力图为广大学生提供一定启示,帮助他们尽快尽善地鉴赏我国的古典诗词。诗人创作时,往往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阅读欣赏,则要通过已定形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诗人的感受、思想和感情,从而探知诗人的创作意旨。因而鉴赏诗词就应当象剥笋、象抽丝。只有通过熟读深思才能悟出诗词的
含英咀华 探情索意——试析我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吉炳成
[内容提要]从如何阅读和运用想象两个方面探讨鉴赏我国古典诗词的一般技巧和途径,以帮助广大中学生提高鉴赏我国古代诗词的能力。
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充盈着精华与瑰宝,它们灿如繁星,艳似百花。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那些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之作是我们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批判地接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是我们今天发展文化的需要,并有助于我们提高民族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成为如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无达诂”,强求一致,必须异口同声,没有好处,无助于开掘优秀作品的潜在力量,也不可能丰富人们的认识。因为生活本身是异常复杂的,读者的修养、经验、个性等也各不相同,因而人们的不同鉴赏也就有其各自的价值和理由。本文只是想就鉴赏的一般方法、途径作个探讨,力图为广大学生提供一定启示,帮助他们尽快尽善地鉴赏我国的古典诗词。
诗人创作时,往往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阅读欣赏,则要通过已定形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诗人的感受、思想和感情,从而探知诗人的创作意旨。因而鉴赏诗词就应当象剥笋、象抽丝。只有通过熟读深思才能悟出诗词的真谛。
首先是“读”。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是我们进入诗词的桥梁,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
“读”的第一步是咬文嚼字,正确理解诗句字面含义。
我们先来读一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的“嶂”、“塞下”、“衡阳”、“燕然”可能会成为理解、鉴赏这首词的障碍。这就要通过查阅辞典或一些资料来解决。其中“嶂”可理解为“高耸险峻如同屏障一般的山峰”。“塞下”、“衡阳”、“燕然”等则要通过相关资料才可以了解到。“塞下”是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接近西北边疆,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衡阳雁去”来自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燕然未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在外蒙境内。汉和帝永平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
在解决了字面意义理解的障碍后,还要“读”出词中的意境、语句的深层含义。
当然,这里说的“读”不仅是指朗读,最为重要的是心读,目耳心力集于一体。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文公文集·读书三要》转引自《语文教学情境论》)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在理解了字面意义后一定要做到投入感情,要身临其境。因为诗词是作者感情的产物,阅读时就要表达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由于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产生的体验,为在阅读中获得这种体验,因此要借助于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视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视、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我们不妨再读《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异”的原由是什么?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对延州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所以“异”中含有惊异之意。惊异之一:“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南飞雁毫无留恋之意。“无留意”三字尽括了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惊异之二:“四面边声连角起”续写傍晚时分的景象。所谓“边声”是指北边区域特有的一种声响。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说:“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可见“边声”和悲风有密切关系。这与军中的号角声相连,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惊异之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先写出了延州周围环境——层层山岭,后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本是写塞外的壮阔风光,可词中紧缀以“孤城闭”三字,这已隐隐地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至此,我们已能初步理解作者的“异”——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竟是寒风萧瑟,满目凄凉。
下阕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自抒怀抱。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地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销得了浓重的乡愁?乡愁从何而来?“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又怎能谈起还乡?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满地”,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见的。这便引出下句“人不寐”,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将军白发征夫泪”,由己及人,一致的思想感情,一致的矛盾情绪,构成了苍凉而悲壮的情调。明确了以上内容和情调,我们鉴赏这首词就能比较贴近词人的思想感情,就能较为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
语言文字是读者窥视诗词立意的窗户,是阅读和欣赏的第一步。迈这一步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满足于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索作品的实际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象《渔家傲》这样的诗词,以辞达意,以意明志,它们之间是一致的。可是因为文学表现的特殊规律,个别的辞并不代表整个的意,表面的意也不等同作者的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诗词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对于这类诗词,需要“读”出语境的深层含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环境条件的限制。作者的心里话不能直说,往往借助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把自己的意思用“曲笔”表达出来。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晴,暗指“情”,语意双关,诗句隐含着一个女性对情郎的依恋而又恐其变心的复杂感情。
其二,由于写作的要求,文贵曲。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因而文章就有隐含意义。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除了勾画一幅秋景外,同时隐含着悲秋寂寞的孤旅之情。
其三,由于语言文字本身的多义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作家摄取题材的多维性和语体风格的多样性等带来语言文字形式同思想内容之间常常存在差异,带来语言的隐含意义。如晚唐诗人秦韬玉的《贫女吟》:
蓬门未识倚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华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女的“贫”,抓住一个特定的“嫁”字构思。她自伤的是难托良媒,虽无绮罗之衣,但有巧制之裳;虽无高髻云鬟,但梳妆清秀;虽不涂脂画眉,但女红手巧。她人美、性俭、身勤、艺高,可是却不能嫁出,只能为人作嫁衣。就字面而论,可以说诗人对贫女的同情,表现了人道主义胸怀。也可解为诗人的自比。古代诗人往往以香草美人自况,寄托着个人抑郁情怀。秦韬玉,长安人,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1年)赐进士及第,作过工部侍郎,一生并不得意,因而觉得有才难售,无路可进,只是为人辛苦为人忙。也可解为诗人为怀才不遇的士子鸣不平。那种饱有才学的有识之士,沉沦底层,有志难酬,无人赏识。
根据以上所述,读者不难发现鉴赏诗词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要驰骋想象。诗词中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景的再现、作者写作意旨的揣摩均要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柯勒律治说:“想象是写诗才能与鉴赏诗的才能这二者的根源。”(《文学传记》)想象包括创造想象、再造想象等。鉴赏诗歌需要的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叶圣陶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四样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炊烟孤零零地笔直地上升,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旷远的沙漠,给人以荒凉静寂的境界。在“长河”的背后,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下沉,同样传达出旷远荒凉的印象。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才有收获,否则是深入宝山空手而归。(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 [2]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