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诗歌鉴赏主观题复习摭谈» 正文

诗歌鉴赏主观题复习摭谈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509

概要: 答案[C]无赞美月光之意,借月光表现金陵的衰败。这是按客观题设置的,结构上基本上按先分后总的诠释模式,一句一句或联一联地非诗化的解读,然后再探究其主旨、思想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其中在文字表述方面还是有章可循的。对本首诗,《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1年第13-14合刊是这样阐释的:诗人首先将亘古不变的群山江潮与繁荣已歇、冷落荒凉的金陵古城作对比,置读者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中。山川依旧,石头城昔日的夜夜笙歌已随风逝去,多情的江潮一遍遍拍打着这座废弃的古城,然而城根石壁冷风木立、潮水默默叹息着,在苍莽空荡的氛围中,载着沉重的历史失落感,寂然退去。之后,诗人笔触一转,“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一意十分流畅。这轮当年秦淮河东边的明月,怀着近二百年的旧情,夜深时透过残破的城墙,窥视这个荒凉的世界。诗中句句有景,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在含蓄的语言中包孕着对国是日非、渐渐衰败的唐朝的告诫,意境深厚深远。如果说原来的客观题鉴赏形式还有理性的羁绊,个体的内心体验还是表层的,那么换成主观题形式鉴赏,有利于考生达到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境界,鉴赏时

诗歌鉴赏主观题复习摭谈,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答案[C]无赞美月光之意,借月光表现金陵的衰败。

这是按客观题设置的,结构上基本上按先分后总的诠释模式,一句一句或联一联地非诗化的解读,然后再探究其主旨、思想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其中在文字表述方面还是有章可循的。对本首诗,《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1年第13-14合刊是这样阐释的:

诗人首先将亘古不变的群山江潮与繁荣已歇、冷落荒凉的金陵古城作对比,置读者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中。山川依旧,石头城昔日的夜夜笙歌已随风逝去,多情的江潮一遍遍拍打着这座废弃的古城,然而城根石壁冷风木立、潮水默默叹息着,在苍莽空荡的氛围中,载着沉重的历史失落感,寂然退去。之后,诗人笔触一转,“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一意十分流畅。这轮当年秦淮河东边的明月,怀着近二百年的旧情,夜深时透过残破的城墙,窥视这个荒凉的世界。诗中句句有景,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在含蓄的语言中包孕着对国是日非、渐渐衰败的唐朝的告诫,意境深厚深远。

如果说原来的客观题鉴赏形式还有理性的羁绊,个体的内心体验还是表层的,那么换成主观题形式鉴赏,有利于考生达到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境界,鉴赏时须置身于诗歌的氛围中,把作品中场景还原成立体画,化为三维的电影镜头,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体验状态和场景还原的意境状态。

我的做法是选取唐诗,让学生集体口头讨论,再个人笔头赏析,然后以三五人为小组找《唐诗鉴赏辞典》里名家的鉴赏文章观照,深浅找差距,差错学纠偏。这样隔三差五强化训练,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摸出道道来。

当然,客观题鉴赏的一些术语还是有借鉴作用的,他山之石,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直抒胸臆”(《上邪》)、“借景抒情”(高适《别董大》)、“托物言志”(王维《相思》)、“情景交融”(晏殊《蝶恋花》)、“咏史抒怀”(杜甫《八阵图》)、“微言大义”(《寒食》中的“五侯”)、“借古讽今”(李白《越中览古》)、“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王之涣《登颧鹊楼》)、“比兴”(李白《静夜思》)、“对比”(辛弃疾《丑奴儿》)、“烘托”、“渲染”、“象征”、“铺陈”、“含蓄(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白描(或细描)”、“语言质朴(或华丽)”等等。用主观题的形式解读诗歌,要注意诗歌中先写景后抒情的特点,通过景物意象来表达作者特定心态,如上面一首诗的“山”、“故国”、“潮”、“水”、“月”、“女墙”等意象。  

此外,解读时,要尽量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即发挥想象的张力,使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上面对《石头城》的解读可见一斑。

三、冷静透视 。伊瑟尔说过:“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并且要靠其想象去填补文本中的所谓的空白,也就是说,在一个文中存在着悬而未决或尚未提到的东西需要填补。”正是利用这样的“空白”,去突破诗句表层隐藏的内涵,整体把握诗歌的意蕴。由于诗句间跳跃性很大,山断云连,鉴赏者要引发联想和想象,在此流连久久,回味不已,对诗作进行“填充完形”,对空白处的内容进行解密,是鉴赏一个重要形式,如

王之涣《登颧鹊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十字,至少告诉我们如下七个问题:

1、“山”是什么样的山;

2、写诗的具体时间;

3、当时天气怎么样;

4、这是实写还是虚写;

5、作者作了哪些动作;

6、作者处于什么位置;

7、作者心境怎么样。

一个“依”字告诉我们,山是高耸的,因为太阳是“依”在山上,而不是落在山上,可依的山一定是很高很陡了。太阳的“尽”是因为依山,没有山,太阳还不会尽,这时候是太阳偏西,但并不是到了黄昏。“白日”,什么情况下才能出现白日呢?早晚的太阳是红的橙的,其它时间是耀眼的,是不可直观的,只有灰蒙蒙的“假阴天”,太阳才可以直观,才看出白日来。“白日”说明天不是晴朗的,但又不是山雨欲来。这种天气,小的物体不清晰,自然引出了人的远望,作者向上望见的是山和日、向东向下“看”到的是黄河在流,他是在东西上下地望。这时他的位置一定是高处,但又不是最高点。“白日依山 ”是作者所见,是实写;“黄河入海”就不是所能见到的了,是想象,是虚写。写高写远,写有写无,又不写苍凉悲苦,可见作者心胸开阔,志向远大,有奋发向上精神。

上面是仅就10个字,通过字面所给的显在信息,经过分析和推断,发掘出隐藏的信息。

谢桃坊在《怎样读宋词》说过:“作品中留下特定时空的线索是我们解读时的重要依据。”

四、大胆探视。诗无达诂,即同一鉴赏对象,由于鉴赏个体审美经验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教师可以把名家古典新义介绍给学生,看他们是如何对诗作进行“再评价”,如谢桃坊《怎样读宋词》对李清照《一剪梅》抒情环境是在室内或在津渡,时间是白夜晚作了这样的解读:

我以为此词的抒情环境是西楼的深秋之夜。词中“兰舟”为理解全词的紧要之处。若以为“兰舟”即木兰舟,为什么女人公深夜要坐船出游呢?为什么当其“独上兰舟”时要“轻解罗裳”呢?“兰舟”当是借指床榻。主体解衣将眠,闻北雁南归,此时西楼月满,引起一片离愁。

谢桃坊解读不同于《宋词鉴赏辞典》抒情环境在津渡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有时专家的影响可能会过于强大,以至于自己初生的想法还没有成形就被否定。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单重视野,坚持多重观照,方能走进作者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歌的客观世界中去,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陈毅有诗“光景常新随意赏,不因佳节强登楼”。如: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人们对“绿”的评价似乎已成定论,如果以平视的眼光去看这句话,体会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遭遇、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就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果作者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用“去”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心态。

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和知识视野,以此为基点,在不同的情境中尝试,说不定会拈出最亮丽的一道道风景来!

创新性阅读是一种新意和与众不同,当然源于知识的日积月累和对生活的体味感悟的结果。   



 作者邮箱: cqmcjz@pub2.qz.fj.cn

上一页  [1] [2] [3]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古诗鉴赏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