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7、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 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礼拜二午睡时刻》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哥伦比亚作家,记者。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马
外国小说欣赏三(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7、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
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
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哥伦比亚作家,记者。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32)和报告文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
《沙之书》
作者简介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他的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20世纪60年代前后,拉丁美洲文学出现兴盛的局面,出现了鲁尔福、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等一大批文学家,被称为“拉美文学大爆炸”。博尔赫斯便是在“拉美文学大爆炸”中凸现的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和诗人,为阿根廷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他曾被人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内容与题旨
《沙之书》讲述了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他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书根本不可能想到会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到了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就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小: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一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骑桶者》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修法律。l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他从小爱好文学,中学时就对自然主义戏剧和易卜生、斯宾诺莎、尼采善人的著作感兴趣。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有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和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等。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在艺术风格上都独树一帜: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颖别致,摆脱了传统小说的束缚,深刻洞察现代人隐秘的内心世界。
内容分析
1、初步感知,概括情节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
3、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交流方式有问题: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交流,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和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妄想症的发作。(文中双方看似对话却没有交流的部分,突出主人公内向的自省、交流方式、性格特点的天生弱势。)
4、结合本文,分析艺术虚构与心灵真实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说,艺术的虚构等于心灵的真实。
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重新处理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
现在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主人公“我” 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这点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我们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世界无法沟通的层面。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显示的障碍,带领我们抵达本质性的高度。
上一页 [1] [2]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