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398

概要: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 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 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作业: 中国现代小说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重视情节的传统,一般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暗示心理活动。以学过的作品为例说明这一特点,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附: 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应有较深入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理解。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同,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   
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 
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作业: 
中国现代小说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重视情节的传统,一般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暗示心理活动。以学过的作品为例说明这一特点,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附: 
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应有较深入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理解。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同,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消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就中西方小说艺术特征的主要方面而言,并非全部包罗、毫无遗漏;每个方面的特 
点,也只是就整体倾向而言,并不排除特殊现象。尤其是,这些特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有利有弊,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时,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惟我独尊,也不能妄自菲薄。 
更正:本文立论充分,论证严密,同时又条理清晰,说服力极强,是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现指出如下,与同仁商榷。       
    ①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正确的是,“疏漏”与“丰富”对应,“粗糙”与“润色”对应。原句前后内容对应错乱,应该改为:“……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丰富与润色,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②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文人与民间创作”实在无法“结合”。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说,人只能与人结合,事物只能与事物结合,而人是不能与事物结合的。比如,我们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成“理论与人相结合”。同样,“文人”也不能与“民间创作”(事物)相“结合”。原句可以改为:“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改为:“文人参与民间创作的创作方式……”  
    ③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句中顿号使用有误,当改作逗号。并列短语作谓语或补语时,短语之间应该用逗号,不用顿号。在这里,“真实丰满”和“有血有肉”是并列短语,作“写”的补语成分,所以它们之间应当用逗号。  
 

上一页  [1] [2] [3]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