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2017年广州市中考诗词赏析大全» 正文

2017年广州市中考诗词赏析大全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212

概要: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 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 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雁门太守行》李贺1.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 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无题》李商隐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2017年广州市中考诗词赏析大全,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 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 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 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无题》李商隐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免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放日“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2.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
明确:这是诗人对情人真挚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发誓。不管是相会,还是分离,我们的相思之情是永远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结;不论是相聚时激动欢愉的泪水,还是分离后忧伤惆怅的泪水,这泪水何时才能流完呢?诗人巧设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讨论后明确: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史曲。前三句由憧关地理形势起笔。第一句写憧关西南华山诸峰:众多的山峰好像是有急奔向这儿聚集。“聚”写出了重峦叠蟑的景象、崔鬼峰峰的气势。第二句写黄河:大河卷起汹涌的洪波,像是“发怒”的样子,“怒”使河水人格化,同时注入了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第3句合写憧关的山河:淹关路内据华山,外有黄河,形势非常险要。如此极写“景”,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和情感流动的“线索”。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明确:最后四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册
《饮酒》赏析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可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茅飞渡江洒江郊。”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字非常形象。“归来倚杖自叹息。”“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的睡眠。先从卧具“布衾”写起。“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穷诗人杜甫,只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是第二节的结束。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用“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
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上“心夺造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下寒士”的。“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下文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籍《秋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