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正文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01-04 17:05:0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808

概要:22.(4分)(1)(2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2分)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23.(3分)议论(1分),点明主旨(1分),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24.(4分)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1分),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1分),引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名句。(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七、记承天寺夜游①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2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2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22.(4分)(1)(2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2分)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23.(3分)议论(1分),点明主旨(1分),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
24.(4分)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1分),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1分),引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名句。(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七、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2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2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来源:学科网]
21.高兴的样子(1分);考虑、想到(1分)
2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2分)
23.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2分)

八、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6.B 7.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
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九、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5.①洗涤   ②生枝蔓   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十、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          间,相距       D.清荣峻茂   荣,茂盛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新 课 标第 一 网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8.B   9.A  10.D 11.3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大意1分,“属”“异”各一分)


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暮寝而思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2.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9分) 
20、 (4分)(1)长,高(2)穿戴(3)躺着休息,睡觉(4)偏爱
21、(2分)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2、(3分)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大意写出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诗歌赏析题及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