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正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930

概要: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王桂平

上一页  [1] [2]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