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正文

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267

概要: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人们喜爱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的,从古至今,这种弊病就很多了。才德兼备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喜爱,而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当得到怜惜和爱护。那些被父母偏宠的孩子,虽然父母是想厚待他,其实却反而害了他。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人们喜爱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的,从古至今,这种弊病就很多了。才德兼备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喜爱,而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当得到怜惜和爱护。那些被父母偏宠的孩子,虽然父母是想厚待他,其实却反而害了他。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试看下面几个句子: 
    A. 烟涛微茫信难求。 
    B .楚王贪而信张仪。 
    C .信义著于四海。 
    在 A 句中可以推断出“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B 句中“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因而断定“信”作“相信”讲。 C 句中“信义”是句中的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语法分析还有助于认识词类的活用,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 
    1. 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了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为动词了。如“籍(登记)吏民,封府吏”。(《鸿门宴》)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如“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鸿门宴》)。 
    2. 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数量最多的是实词。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文句中又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同时掌握并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以便增强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如: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个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 
    1. 敌则能战之。(《孙子兵法•谋攻》) 势均力敌(敌:相当、匹敌) 
    2. 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的放矢(的:箭靶)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短兵相接(兵:兵器)  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4、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5、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6、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7、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8、"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99、"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融会贯通法(课文迁移法)
    融会贯通法就是要求我们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当你遇到某一实词,你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符合。这种方法是以夯实课内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它在复习备考中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历年的高考变革均充分体现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其“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下面几例高考题都充分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及重要性。 
    1. 2003 年上海试题文言文阅读 22 题:指出“ 延 默庵诊之”和“ 苟 不得其情”两句中的加点词的含义。需要把句子和词放到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里的“延”的意思,可判断是“请”“邀请”的意思。而在《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中的“苟”与题干中的“苟”的意思一样,是“如果”的意思。 
    2. 2004 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四小题 A 项:“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后,跟随旅伴上路。”推断这句翻译是否正确,难点在“随旅进道”,其中“旅”字与《岳阳楼记》中的“商旅不行”的“旅”意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题时,如果想到“商旅不行”就不难推断 A 项是正确的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要狠下工夫,读抄译背,步步夯实。复习中,要以课本为核心,学会迁移,以求解答准确无误。
3、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
4、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5、(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6、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义。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中,早写成“蚤”。“蚤”的本义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1 )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2 )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3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禽”通“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距”通“拒”。我们弄清了通假的来龙去脉,便可以坦然地接受字音推断法了,即从音的假借上去追索,以声求义。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下面,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相关文章
  1. 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2. 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鲁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