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虚词“而”“以”例说» 正文

文言虚词“而”“以”例说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836

概要:杨连生 “而”“以”是考纲规定的必考的虚词。“以”当连词时,其用法与“而”相当,表示多种关系。这里主要谈谈当它们前后联结的是两个动词或者动词短语时,如何确定它们所表示的关系是修饰,还是目的,抑或是结果。1、如果就前一个动词提问:“这样做怎么了?”后面的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而”“以”就表示结果关系。例如: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问:“日削月割”怎么了?答:趋于亡⑵焉用亡郑以倍临问:“亡郑”怎么了?答:倍临⑶厥秦以利晋问:“厥秦”怎么了?答:利晋⑷山东豪俊遂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问:“并起”怎么了?答:“亡秦族”⑸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问:“作难”怎么了?答:“七庙隳”2、如果就前面的动词提问:“这样做为了什么或干什么?”后面的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而”“以”就表示目的关系。例如:⑹外连衡而斗诸侯问:“连衡”干什么?答:“斗诸侯”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问:“会盟”干什么?答:“谋弱秦”⑻越国以鄙远问:“越国”干什么?答:“鄙远”⑼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干什么?答:“愚黔首”⑽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问:“伐根 ”干什么?答:

文言虚词“而”“以”例说,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杨连生

“而”“以”是考纲规定的必考的虚词。“以”当连词时,其用法与“而”相当,表示多种关系。这里主要谈谈当它们前后联结的是两个动词或者动词短语时,如何确定它们所表示的关系是修饰,还是目的,抑或是结果。

1、如果就前一个动词提问:“这样做怎么了?”后面的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而”“以”就表示结果关系。例如:

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问:“日削月割”怎么了?答:趋于亡

⑵焉用亡郑以倍临

问:“亡郑”怎么了?答:倍临

⑶厥秦以利晋

问:“厥秦”怎么了?答:利晋

⑷山东豪俊遂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问:“并起”怎么了?答:“亡秦族”

⑸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问:“作难”怎么了?答:“七庙隳”

2、如果就前面的动词提问:“这样做为了什么或干什么?”后面的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而”“以”就表示目的关系。例如:

⑹外连衡而斗诸侯

问:“连衡”干什么?答:“斗诸侯”

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问:“会盟”干什么?答:“谋弱秦”

⑻越国以鄙远

问:“越国”干什么?答:“鄙远”

⑼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干什么?答:“愚黔首”

⑽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问:“伐根 ”干什么?答:“求木茂”

问:“塞源”干什么?答:“欲流长”



3、如果就后面的动词提问:“怎么动?”前面的可以作出回答的,那么“而”“以”就表示修饰关系。例如:

⑾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问:怎么“取西河之外”?答:“拱手”

⑿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问:怎么“亡”?答:“战败”

⒀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问:怎么“鞭笞(统治)天下”?答:“执敲扑(用严刑峻法)”

⒁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问:怎么“入”?答:“拥火”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而”“以”的后面是一个动词,而前面是一个非动词或者非动词性短语,那么“而”“以”就表示修饰关系。如:

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邮箱: yangliansheng6601@163.com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例说文言兼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