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以《石钟山记》为例: 一、教学生读准。“准”指把字音读准确。这是学好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疏通文中出现的生字、通假字、特殊读音字。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找出“蠡”、“铿”、“罅”等10个生字及“莫”、“识”、“函胡”等3个通假字(词)及“射”等特殊读音字,分组查课文注解、查词典注音。然后大家齐声朗读,个别读得不准的地方教师突出一下。字音读准了,语句才能读得顺畅。二、教学生读顺。“顺”指把语句读顺畅。这就要学生弄清文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把握好各句的语气、句读。讨论解决文中“以”、“而”、“之”等重点文言虚词及“石之铿然有声者”、“古之人不余欺也”等特殊句式,再通过听范读,学生互相听读,确保学生把每一句都读顺。三、教学生读懂。“懂”就是能知道每句、每节、全文写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辨别文言实词和词性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先分析讨论“鼓”、“得”、“遗”等文言实词和“舟”、“目”、“耳”等词性活用词,其次口译全文,再归纳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 四、教学生读透。所谓“透”,指能比较透彻地解读课文,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
匡正谬误抓根本,切实教好文言文,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以《石钟山记》为例:
一、教学生读准。“准”指把字音读准确。这是学好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疏通文中出现的生字、通假字、特殊读音字。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找出“蠡”、“铿”、“罅”等10个生字及“莫”、“识”、“函胡”等3个通假字(词)及“射”等特殊读音字,分组查课文注解、查词典注音。然后大家齐声朗读,个别读得不准的地方教师突出一下。字音读准了,语句才能读得顺畅。
二、教学生读顺。“顺”指把语句读顺畅。这就要学生弄清文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把握好各句的语气、句读。讨论解决文中“以”、“而”、“之”等重点文言虚词及“石之铿然有声者”、“古之人不余欺也”等特殊句式,再通过听范读,学生互相听读,确保学生把每一句都读顺。
三、教学生读懂。“懂”就是能知道每句、每节、全文写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辨别文言实词和词性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先分析讨论“鼓”、“得”、“遗”等文言实词和“舟”、“目”、“耳”等词性活用词,其次口译全文,再归纳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
四、教学生读透。所谓“透”,指能比较透彻地解读课文,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阐发独特见解。可让学生补充阅读唐李渤的《辨石钟山记》、清周准的《 游石钟山记》、清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清彭玉麟的《石钟洞序》,然后参照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①文章怎样描写夜泊绝壁下的见闻?②文中的叙述和议论怎样有机结合?③作者夜游石钟山并特地撰文,表现了什么治学精神?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⑤综合审视苏轼等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文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作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和评价文言文,勇于质疑、勇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并为学生实现知识运用、知识迁移,提高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培养全面素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使学生把文章完全读透,还需要教学生反复读、广泛读。
总而言之,要切实教好文言文,须匡正谬误抓根本。只要我们能紧扣“新课标”,正确认识文言文,真正热爱文言文,遵循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梯度地读准、读顺、读懂、读透,那么,“文言文难教”、“文言文不应教”的观点就会销声匿迹,文言文教学的春天也就一定会来到。
注:
⑴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13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⑵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4卷第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⑶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174页。
⑷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4卷第78页。
⑸⑹《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16页。
⑺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第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⑻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37页。
⑼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493页。
⑽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108页。
⑾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134页。
⑿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38页。
Email:cnjschenli@sohu.com
作者邮箱: cnjschenli@sohu.com
上一页 [1] [2]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