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正文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01-04 15:34:35]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479

概要: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再嫁给单于之子,被迫接受了这种与华夏伦理相悖的习俗。(众多学生思考,沉默)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是不屑与周边少数民族成亲的,更何况是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于是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却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种痛苦就足以摧折人心!有着这样的遭遇,昭君又怎么能够不怨?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并没有一开始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生:群山万壑赴荆门师:作者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想象一下。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师:每当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想到什么词语?生:壮丽、雄伟师: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非常雄伟的景象,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水直奔荆门山而去。作者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再嫁给单于之子,被迫接受了这种与华夏伦理相悖的习俗。(众多学生思考,沉默)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是不屑与周边少数民族成亲的,更何况是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于是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却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种痛苦就足以摧折人心!有着这样的遭遇,昭君又怎么能够不怨?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并没有一开始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生:群山万壑赴荆门
师:作者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想象一下。
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师:每当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想到什么词语?
生:壮丽、雄伟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非常雄伟的景象,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水直奔荆门山而去。作者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赴字的本义是“到某处去”,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如赴会、赴宴,在这里用来形容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情景,一个“赴”字把这千山万壑都写活了,它们像是去参加宴会一样全都向荆门山赶去。
师: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生思考)
师引导:这里的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气势?
生: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惊天动地,非常雄壮。
师:那么,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谁?
生:昭君。
师:所以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
生:引出昭君生长的村子
师: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句中所说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师: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来烘托昭君并不合适,大家怎么看?
生:不同意。正所谓地杰人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作者在此咏江山之奇绝是为了烘托昭君之奇美。此外,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就说明了昭君在作者的心目中的地位绝非一般,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那雄伟的山川已经是昭君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了。所以作者写群山万壑一齐奔赴昭君村,其实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师:首联引出了本诗的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了昭君村所在的地点。那颔联又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句诗的意思?去指离开,紫台指汉宫,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就是匈奴的所在地,而青冢则指昭君墓。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生:一旦离开汉宫,(昭君的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师: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远离汉宫,孤身进入大漠;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独有她的坟墓遥望着故乡的方向。短短两句,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紫台”与“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而“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是和那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因为青冢有恨,一天天、一年年,它一直在向人们展示着它千古的悲哀! 
师:昭君是不幸的,表面上,她的不幸是由画师毛延寿造成的,但究其根本却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关于这一点,作者是在哪一句中提到的?
生: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师:虽然毛延寿被杀,但昭君的结局能否改变?
生:不能
师:她最终仍是……
生:老死于匈奴
师:哪句话写出了她的这种结局?
生:环佩空归夜月魂
师:何意?
生: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在月夜归来。 
师:这个“空”字该如何理解?
生:从字面上看,昭君已死,魂灵归来也是徒然。但仔细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样一个女子,却沦落到如此下场,怎能不让人感动、伤心,于是,一个“空”字,便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综合颔联和颈联,我们会发现,颔联与颈联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才有“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凉。总之,这两联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师:昭君的一生是悲剧性的,那昭君对于她悲剧性的人生是何想法?
生:怨恨
师:从哪看出来?
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尾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师: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师总结: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对这首诗所作的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昭君的——“怨恨”。并未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来引出——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二怨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却生不能归,最后将感情推向高潮。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师:诗歌题为咏怀,里面却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呢?
生:不是,诗人是借昭君的事来抒发情感。
师:昭君有着满腹的怨恨,而诗人有什么怨恨呢?
生:也有满腹的怨恨。
师:诗人的怨恨是什么?
生:对时代的怨恨,对社会的怨恨。
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唐王朝仍处于危机当中,战争接连不断。
生3:他的政治仕途也很不顺。
师:不错,这就涉及到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上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终于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我们设想一下,此时杜甫心中会是何感受?
生:无辜被贬,心中当然怨恨。
师:身为臣子,即使心中有怨,也不能明说。所以便借昭君之事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写昭君之事是为了寄寓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那么,我们把昭君跟诗人进行一个比较,看看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连接点。(学生、教师共同寻找,得出答案)
师:昭君和杜甫都是因为什么名留史册的?
生:昭君——美貌,是一个(绝代佳人),而杜甫则是凭借他的满腹才华(才华横溢)。
师:二人的遭遇又有何相似之处?
生: 昭君的美貌不被其他人所容,(入宫见妒),而杜甫的才华则被其他臣子所嫉妒,(入朝见妒)
昭君因元帝的(画图省识)而(远离汉宫),而杜甫则因皇帝的(不分忠佞)而(无辜遭贬)。
师:二人的结局又有何相似之处?
生: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身死异国),最终只能(环佩空归);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以至于“(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身在夔州,虽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时局动荡不安,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仍是(有家难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贾志敏作文教学<<校园一角>>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1.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2.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