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赵群筠的“背影”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正文

赵群筠的“背影”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01-04 15:33:57]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899

概要: 师:(课前播放音乐《往事如昔》:配以歌词)什么时候接到通知要上这节课的?生1:二十多天了。师:想过上课的老师是怎样的?生2:想过。是和蔼、慈祥的老师。师:怎样才算是慈祥的?生2:面带微笑。师:老师一直要面带微笑吗?生2:也可以严肃。师:这里上课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生3:有很多老师看着。师:不要紧张,来,拉拉手。你的感觉怎样?生4:不紧张。师:很好,很洒脱。与爸爸关系特别好的同学有没有?生:有。师:都是女生啊。请这位女生说说。生5:我和爸爸关系很好,经常和他说说话。师:男生与爸爸关系不是特别好?哪里不好?生6:接触时间少。师:总有接触的时间。生6:我爸爸经常唠叨,说大道理。师:有没有觉得爸爸说话幼稚?生6:没有。师:老师给大家看一幅漫画《父与子》。你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学生,请你说说右边这幅漫画故事的内容。生7:儿子作业没有做好,回家后,爸爸看儿子很辛苦,就帮他做作业。师:第二幅画里有几个字可能看不太清楚,是“父亲签名”。请后排的同学说说,他们在干嘛?你看到了吗?那小孩在学校里怎样?你们都是好孩子,可能没经历过,看不懂。有没有老师援助一下?看不清楚?听课老师:儿子作业错

赵群筠的“背影”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师:(课前播放音乐《往事如昔》:配以歌词)什么时候接到通知要上这节课的?
生1:二十多天了。
师:想过上课的老师是怎样的?
生2:想过。是和蔼、慈祥的老师。
师:怎样才算是慈祥的?
生2:面带微笑。
师:老师一直要面带微笑吗?
生2:也可以严肃。
师:这里上课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生3:有很多老师看着。
师:不要紧张,来,拉拉手。你的感觉怎样?
生4:不紧张。
师:很好,很洒脱。与爸爸关系特别好的同学有没有?
生:有。
师:都是女生啊。请这位女生说说。
生5:我和爸爸关系很好,经常和他说说话。
师:男生与爸爸关系不是特别好?哪里不好?
生6:接触时间少。
师:总有接触的时间。
生6:我爸爸经常唠叨,说大道理。
师:有没有觉得爸爸说话幼稚?
生6: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看一幅漫画《父与子》。你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学生,请你说说右边这幅漫画故事的内容。
生7:儿子作业没有做好,回家后,爸爸看儿子很辛苦,就帮他做作业。
师:第二幅画里有几个字可能看不太清楚,是“父亲签名”。请后排的同学说说,他们在干嘛?你看到了吗?那小孩在学校里怎样?你们都是好孩子,可能没经历过,看不懂。有没有老师援助一下?看不清楚?
听课老师:儿子作业错了,回家后骗父亲,让父亲签了很多名,顺便把试卷也签了。
师:左边的漫画呢?
生8:两个小孩吵架,他们的父亲来帮忙,结果小孩和好了,大人却还在吵。
师:你觉得父亲怎样?
生9:父亲太不负责任了。应该了解矛盾,及时处理。
师:你太理性了。你们喜欢这样的父亲吗?什么叫漫画?漫画就是把生活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夸张。看了这些漫画,我不知道你们的感觉如何,我的感受是想哭。我觉得,父亲常常会干些很傻的事,但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长大,成熟。好,现在开始上课。今天的课是——
生:《背影》。
师:再大声一点。
生:《背影》。
师:(出示课件)请后面这位同学读一下这段文字。
生10:(读)“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惊惶悲戚的神情,我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生11:(读)“2008年6月21日--父亲节那天,‘百度’随意搜索到28700个中国网站或博客转载了朱自清的《背影》,把它作为对父亲最好的感谢和祝福,共有几十万人回了帖子。有个‘雪帘栊’的网友说:‘今天是父亲节,友人在空间转发了朱自清的《背影》,我不敢看,也用不着看了。每看一次,感触就多出几分。许是经历生死离别后,再看才有了切实的痛感。’谨以朱自清的《背影》,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
师:最后一句读得特别好。知道为什么请你们吗?因为你们两个离我最远,即使你们离我千山万水,我也会与你们在一起。我知道你们已经读过这篇文章,请你们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以后的感受。
生12:这篇文章特别朴实,表达了父亲深深的爱。
生13:文章没写父亲的外表,而是写了背影,表达了父亲的爱。
师:老师指出一点,“背影”也是外表。
生14:从很小的一件事……
师:什么小事?
生:买橘子的事,我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我特别欣赏这位同学的感触。请语文课代表来读,有感情地朗读。
生15:(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别紧张。几个动词读得特别好。(出示:这是一个_____的背影,我是从_________(词句)看出来的。)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你从哪个词、哪句话里看出来。请用一句话表述。谁先来说?好。
生16:我从“蹒跚”这个词看出来,他是个慈祥的父亲。
师:为什么“蹒跚”?
生17:他身体很胖,为了让儿子吃到橘子,好不容易爬过月台。
师:老师觉得你很厉害,能结合“肥胖”等词,综合起来看。
生18:我觉得父亲非常爱自己儿子。我是从“努力”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别人说过的最好不要说。
生19:我从“肥胖”这个词,看出这是一个充满“亲情”的背影。
师:你有没有更高的见解?
生20:我觉得这是一位深沉的父亲。我从父亲外表看出他卖橘子……
师:从外表,什么外表?
生20:……
师:发现规律了没有?
生20:穿着都是深色的。从课文里看出,他家在办丧事。
师:文中有个相关的动词,是什么?
生20:奔丧。
师:什么叫奔丧?
生:因为有亲人去世而回家。
师:为谁?
生20:作者的妈妈?
生:(笑)
师:到底是谁?
生20:父亲的妈妈,也就是“我”的祖母。
师:母亲去世,对儿子来说,仿佛天崩地陷。父亲带着这份丧母之痛爬月台,心情可想而知。除了色彩,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21:穿的布料。
师:都是什么布料?
生22:棉布。
师:如果父亲穿着丝绸料的衣服,在月台上跳上跳下,与整个氛围、情感基调不相适应吧。那么,父亲穿布料的衣服,说明什么?请从书上找一个词来印证。
生23:“家景惨淡”。
师:具体怎样的惨淡?
生24:父亲变卖家产办丧事,而且赋闲在家。
师:“赋闲”是什么意思?
生25:失业。
师:父亲承受着两种压力:丧母之痛、失业之痛。你们知道当时月台有多高?父亲身高多少?老师查过资料,知道当时月台的高度是1.80米,朱自清父亲的身高是1.60米。这样的身高,要爬上月台,表现了什么?
生26: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父亲穿是普通的衣服,儿子穿的是什么?
生27:皮大衣。
师:除了黑色、青色,文中还写到什么颜色?
生28:朱红。
师:什么朱红?
生28:橘子。
师:有什么感受?
生28:体现父亲深深的爱,对儿子的关心、爱。
师:儿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生:紫色。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29:父亲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希望、幸福留给儿子。
师:这时的父亲像什么,像一座山。老师画一座山。因为这书写方小,老师节省一点空间,画得小一点。(画山)父亲是一座高山,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而儿子是围绕着山的一条溪流,带着父爱,流向远方。好,大家再把这段文字读一遍。
生30:(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大家读得很深沉。哪几个词语要读得更突出一点。
生31:几个动词,“蹒跚”“探”“爬”“穿过”……
师:要重读。酝酿一下感情,注意红色的字,坐直了,有感情地读。
生:(齐读)
师:老师希望大家要注意停顿。“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要注意停顿,“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情感上有一个转折,这时就要注意停顿,声音慢慢地出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再想想与刚才的背影有什么不同?你们会有什么新的感受?(播放“读父亲信”视频)从这个短片,你们读出怎样的父亲?我们有想法就举手哦。不要看书。看了短片,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32:这个父亲很苍老。
师:还能用其他的词吗?有感觉吗?
生33:父亲经历了许多沧桑,觉得很高大。
师:高大?
生33:他妈妈去世了,但他克制住了,去送别儿子。但这里的父亲却很悲伤。
师:我们再来看看父亲这封信的内容。(出示课件:“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34:这封信很悲伤,不仅向儿子报平安,也向儿子诉苦,告诉儿子,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他内心忍受着痛苦,向儿子报平安,但其实并不平安。
师:哪里看出来?
生34:“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从语法上看有问题吗?
生35:前面说“身体平安”,后面却说“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为什么?父亲写这封信时心里想些什么?
生36:父亲很久没见儿子,很想见儿子。
师:开头为什么报平安?
生36:安慰儿子。
师:后面为什么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36:希望儿子来看看。
师:以前父亲一直以山的形象出现,现在还是山吗?这种感情流露,除了父亲自己苍老了以外,还有什么原因?注意到了没有,文中其实有两个父亲。哪两个?

[1] [2]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