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5):它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惊讶。师:好!体会得很准。大家再一起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产生这样的效果的?请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注意了,这对我们运用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谁来说?生(6):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 ,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师:瞧,这两位同学(指生<5>、生<6>)对语言的感觉多敏锐! 现在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指定两位学生),注意,第一位同学把她(指生<6>)刚才找出的一些词语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把这些略去的词语读得强调些,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气读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比较一下,两种语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二人分别朗读)师:两人读得不错。大家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7):第一种表达显得平平淡淡,第二种表达引起读者的惊讶和好奇,所以,所以就……(语塞)师:所以就增强了……生(7):趣味性和吸引力。师:这样比较一下,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表达得平平淡淡,很一般,也可以表达得很有趣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生(5):它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惊讶。
师:好!体会得很准。大家再一起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产生这样的效果的?请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注意了,这对我们运用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谁来说?
生(6):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 ,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
师:瞧,这两位同学(指生<5>、生<6>)对语言的感觉多敏锐! 现在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指定两位学生),注意,第一位同学把她(指生<6>)刚才找出的一些词语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把这些略去的词语读得强调些,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气读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比较一下,两种语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二人分别朗读)
师:两人读得不错。大家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7):第一种表达显得平平淡淡,第二种表达引起读者的惊讶和好奇,所以,所以就……(语塞)
师:所以就增强了……
生(7):趣味性和吸引力。
师:这样比较一下,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表达得平平淡淡,很一般,也可以表达得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可见选择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就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正是语言的王国为什么总是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阅读的兴趣。课文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谁能找出来说一下?
(学生翻书、寻找)
生(8):课文第三小段写罗马统帅处死奴隶的故事,如果放到第四小段后面来写,读起来就没有趣味了。
师:为什么?
生(8):先写奴隶在死海里屡淹不死,这样就在读者心里产生了疑问,难道真的有神灵保佑吗?急于想从文章里去寻找答案,文章就有了吸引力。如果先写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再写奴隶屡淹不死,就不会有这种效果了。
师:说得好! 我打个比方:你请别人猜谜,如果先把谜底告诉了对方,他还会有猜谜的兴趣吗? 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会写文章的人,常常能设置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就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有吸引力。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聪明和自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还想出个难题考考大家,这可是个“高精尖”的大难题,你们如果这个问题也能解决了,我就真正佩服你们了;如果你们怕难,那我们来读几遍课文就算了。
生(七嘴八舌):我们不怕难……
师:好,那现在我就宣布这道难题了?
生(七嘴八舌):宣布好了……
师:宣布之前,请同学们先把课文最后一段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文最后这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我先问你们,作者推断的根据是什么?
生(1):近十年来死海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按照这样的速度下降,死海数百年后自然会干掉。
师:那么,死海水面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这里炎热干燥(师插问:你怎么知道?)地理课上学到过,课文里也说“艳阳高照”。因此死海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蒸发多,输入少,所以海水每年下降。
师:说得很对。现在请大家听好了,我出的难题是:按照作者这样推算的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生(2):我认为死海数百年后不可能干涸,因为到那时科学比现在更加发达,人类肯定有办法救活死海。
生(3):我认为他把老师的问题理解错了。我理解老师的意思是……(语顿。师插话:我知道你理解我的意思,不要急,慢慢说)老师是问按照课文作者的办法推算,是不是一定会推算出死海会干涸的结果。
师: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感谢这位同学把我的意思解释得十分准确。(对生<3>)那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生<3>不语)看来有点为难你了。这样吧,我把问题再具体化一些:死海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是作者认为死海将会干涸的原因,你认为死海的蒸发量是不是一个不变的常量?
生(3):不是。(师插问:为什么?)在雨水多的年份蒸发量就会减少。
师:请注意,天气变化或地壳的变动等等这类偶然的因素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以内,何况死海盆地的气候干旱少雨,全年的降水量加在一起不过50-60厘米。刚才你把我出的难题解释得很好,怎么自己倒忘了?请你从作者计算的思路这个角度去思考:即使按照作者的计算,死海的蒸发量会不会变化?
师:啊,好多同学都举手了,看来都找到答案了。请大家把手放下,让他(指生<3>)再想想,他很聪明,我相信他很快就会想出来的。
生(3):蒸发量也就会变小
师:为什么?
生(3):死海的海水每年下降,死海的面积也会逐渐缩小。
师(向全班):大家说说,海水的蒸发量和海面面积是什么关系?
生(众):正比关系。
师:既然死海海水的蒸发量随着死海海面的逐渐缩小而减少,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生(3):当蒸发量小于约旦河水输入量的时候,死海就死不了了。
师:不一定要等到“小于”的那一天,再想想。
生(3):等于。
师:对啦!当死海海水的蒸发量等于约旦河水的输入量的时候,死海就死不了。当然罗,那时的死海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无边无际,波涛起伏,而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得不像样,这是一种什么状况?
生(齐):半死不活! (笑声)
师:对!就是半死不活!同学们果真智商很高,这个难题也没有难住你们。不过,死海究竟会不会死,恐怕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事实上,造成死海海水连年下降的原因,不全因为海水的蒸发量大,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原因:以色列和约旦大量截流约旦河水用于灌溉和城市用水,致使约旦河输入死海的水量越来越少。这一严峻的事实已引起不少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忧虑,一项名为“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已经开始。死海处于地球陆地的最低点,人称“地球的肚脐”,不仅有独特的旅游景观,而且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资源,尤其是氯化钾和溴。同学们虽然没有去过死海,但我相信大家都关心地球的命运,为此我建议大家用我们的智慧参与到“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中去。请回去做两件事:一、上网搜索关于死海的资料(建议用www.Google.com搜索引擎);二、参考、运用网上资料,以《救救死海》或《死海不能死》为题写一篇文章,为拯救死海进行呼吁,或提出拯救死海的办法、建议。当然啦,我们的文章救不了死海,但至少可以表明我们关心地球命运的立场。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长大后都能够成为一名自觉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窦爱君据钱梦龙先生于2001年6月在内蒙古乌海市上课的录像整理)
上一页 [1] [2] [3]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