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正文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389

概要:师:完全正确。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对的?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师:我欣赏你的自信。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 、“谕告”。生(1):“游弋” 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 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 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学生看书、小声议论)师:谁先来说说? (无人举手)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生(1):是说明文。师:说明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师:完全正确。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对的?

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

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 、“谕告”。

生(1):“游弋” 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 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 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

(学生看书、小声议论)

师:谁先来说说?

(无人举手)

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指一学生)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1):是知识小品。

师:(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1):我是瞎蒙的。(笑声)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1):我心里没有样子。(笑声)

师:那你为什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1):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 。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1):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 (笑声)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生(2):知识小品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师:说得很好。刚才那位同学(指生<1>)的意见如果可以用“知识性” 三个字概括的话,你能不能把你的意见也用个什么性来概括?

生(2):趣味性,生动性。

师:他说了两“性” ,但我们只要一个“性” 就够了,请同学们两个中选一个,要说出选择的理由。主张选“趣味性” 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主张用“趣味性”,谁来说说理由?

生(3):“生动性” 一般指语言描写方面,趣味性好像指文章内容方面的。比如这篇《死海不死》,在介绍死海海水的特点和死海形成原因时,插进了一些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内容很有趣。

师:说得真好! 同意的请举手。(全班举手。教师板书:趣味性)知识小品除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它介绍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请大家也用一个“性” 来概括。

生(七嘴八舌)科学性!

师:完全正确! (师板书:科学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三个“性” 排个次序。

生(4):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师插话:这样排列的理由呢?)因为知识小品首先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其次,它介绍的知识必须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趣味性没有前两个性重要,所以排在最后。

生(5):我也同意这样的次序,但他说趣味性不重要,我不同意。

生(4):我是说没有前两个重要,没有说不重要。

生(5):我仍然不同意你的意见。因为,一篇知识小品如果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但一点趣味性都没有,大家不要看,科学性、知识性再强也没用。可见趣味性是最重要的。

(学生纷纷议论,莫衷一是)

师:请大家静一静!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分歧,想听听我的意见吗?(众:想!)我认为,对知识小品来说,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板书:本质属性),因为作者写作知识小品的根本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如果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知识小品也就不存在了;趣味性则是它的重要属性(板书:重要属性),我基本上同意他(指生<5>=的意见,知识小品是一种以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艺性说明文,它是写给一般读者看的,当然要写得读者爱看,因此特别讲究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同学们还有别的意见吗?(稍顿)看来大家同意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刚才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谁来?

生(1):知识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它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知识小品的作用是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

师:谁还有补充的?

生(2):知识性、科学性是知识小品的本质属性,趣味性是知识小品的重要属性。

师:(指生<1>)他说得比较完整;(指生<2>)他补充得也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悟性都很高,知识也掌握得很好,学习这篇课文原本要求重点学习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确数与约数的区别和作用等等,都可以不教;关于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同学们也自己从课文中悟出来了,也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介绍了。就是说,同学们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我真为同学们高兴!不过,关于知识小品的特点,尤其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问题,同学们大概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建议同学们接下来再化点时间深入讨论一下。限于时间,我想从“三性”中选择一个来讨论,就作为这堂课学习的重点。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三性中选择哪一个?

生(1):趣味性。

师:为什么选趣味性?

生(1):因为我们自己写作文要能够吸引读者,也应该有点趣味性。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起读者兴趣的,也许对我们自己作文有启发。

师: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既然大家同意,那就请把课文再好好看一遍,边看边想:课文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的?现在请大家看书。

(学生看书,偶有小声议论)

师;都看好了吗?现在请发表意见。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一条意见。

生(1):课文的标题,“死”和“不死”互相矛盾,使读者产生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生(2):还有课文最后一个“死”字,死海要干涸了,课文里却不说“干涸”,而说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字用得很巧妙,能引起读者兴趣。

生(3):课文为了说明死海海水含盐量大的特点,写了个罗马统帅狄杜处死奴隶的故事;后面又讲了个关于死海形成的民间传说,这都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就要用点心思了。谁再来说? (教师继续提示)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邻座的同学可以议论一下。

(学生看书、思考,小声议论)

生(4):我想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作者用了一些设问句,如“那么,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还注意前后呼应,如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文章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

师:嗯,说得不错。看谁还能从语言表达方面作些补充?

生(5):文章的第一、第二段写得好,我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住了。

师:你再朗读一遍,体会体会,它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5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激活个性,活化人物——作文教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