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写法。 2. 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 弄清作者通过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对比映衬、层层辅垫的写法。 2. 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教学难点: 1. 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出身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921年初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后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央要职。1958年10月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和阿富汗等国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三.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
《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写法。
2. 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 弄清作者通过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对比映衬、层层辅垫的写法。
2. 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教学难点:
1. 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出身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921年初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后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央要职。1958年10月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和阿富汗等国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
三.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习词语
(本文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有些词语今天已不这么用,发生了演变。如“小侣”、“顽游”、“无抵抗”、“预警”等。)
2. 根据“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第一只猫的活泼和病死,以及“我”对其不幸的同情。
第二部分(3—14)写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和失踪,以及“我”对夺人之爱的憎恶。
第三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的懒惰、忧郁和冤死。“我”感到深深自责。
3. 从文章篇幅来看,作者重点写的是“我家”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4. 作者写三次养猫的方法基本一样,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作者写三次养猫,写法基本一样,都是先写小猫的特点,再写小猫的遭遇和结局。
四. 再读描写猫的文字。讨论并回答:三只猫在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有何不同。
1. 来历: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猫;第二只猫是母亲从舅舅家带回来的;第三只猫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蜷伏在“我家”门口,由张婶拾回来的。
2. 外形:
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第二只猫“浑身黄色”;第三只猫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3. 性情:
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
4. 在家中的地位:
第一、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第三只猫在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等方面与第一、二只猫都不相同,似乎暗示着它与众不同的,更加悲惨的结局。
五 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提问
二 研读描写猫的文字。
1. 找出文中描写猫的动词。
写第一只猫——“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第二只猫——“乱跑”、“爬”、“扑过去捉”、“一点也不怕”、“跃”、“跑”。
写第三只猫——“伏着”、“蜷伏”、“伏着”。
2. 这些动词的选用与猫的特点有何关系?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分别突出了三只猫的不同特点。第二只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的动作也就比第一只更丰富。第三只猫忧郁、懒惰,所以不好动,经常“伏着”。
可见,作者抓住了三只猫的不同特征,描写逼真。
3. 写猫的技法。
对几只猫的描写,作者不仅十分娴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而且十分精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
(1)对第一只猫,主要从前后的对比上描写。
滚来滚去,扑过来抢,扑过去抢——毫无主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
(2)写第二只猫,主要从与第一只猫的比较中写。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3)写第三只,主要从很可怜而被误解描写。
描写第一只、第二只,侧重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小猫可爱的神态,活泼伶俐的动作)。描写第三只,侧重于侧面描写(写家人对第三只猫漠不关心,不喜欢,甚至冤枉它的态度)。
三. 研读叙事部分。
1. 家人对待三只猫的态度有何不同?
对第一只猫:小猫消瘦,“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对第二只猫:“很为它提心吊胆”、“成天查问个好几次”、“笑着骂”、“慌忙”、“忙乱”、“都不高兴”。
对第三只猫:“都不大喜欢”、“不加注意”、“很愤怒”、“怒气冲天”、“追过去打”。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来家人把前两只猫当作宠物,却不喜欢第三只。
2. 三只猫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即亡失了。不是丢了,就是死了。找出三只猫分别亡失后,抒情议论的句子。
(1)第一只猫死后,“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2)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3)第三只猫含冤死去之后,“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这些抒情议论,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之上抒发的,真实而感人。这样就把叙事与抒情议论水乳jiao融地结合起来。
四. 重点研读二、三部分。
(一)1. 自读第二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周家丫头代表了怎样一种人?“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又代表了怎样一种人?
周家丫头代表那种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人。“那……人”代表了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人。
(2)为什么周家丫头这种人也应该责怪?
由于周家丫头这种人的不闻不问,才给损人利己的人开了绿灯,这两种人的存在,给人世间造成了极不愉快的后果,所以也应责怪。
(3)按作者的想法,怎样做才是好人?
见到有人损人利己,应该勇敢站出来制止,以维护别人的利益。
(二) 自读第三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1)“我”根据什么断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只根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就下了结论。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不过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3)“我”得到什么教训?
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能妄下断语,否则会伤害无辜,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2.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