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 选角色:首先,选出咱们班底大帅哥邹忌,大家说说,我们邹忌在哪里(活跃气氛) 好,那热情的妻,第一夫人在哪里 美妾在哪里 客人(冷静沉着或内向的同学) 旁白为全班同学2好,我们看看现代版的邹忌比美,是否演活了3 同学点评,教师结合表演总结,让同学们更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同时记下这段话4, 通过故事讲道理记住,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心,有善思的头脑,善于从生活中增长智慧,分辨真伪,我们将受益匪浅。第二课时6、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上节课我们讲到,邹忌在听了妻、妾、客三人的回答之后,躺在床上想了一宿。今天,他就上朝去见齐王了。(1)翻译讲解字、词、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于是”是连词,表示顺承。“朝”是名词,朝廷。“见”是拜见。“诚”是副词,确实,的确。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之”助词,的。“以”是动词,以为、认为的意思。“于”是介词,比。“皆以美于徐公”是状语后置的格式。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古时候是两个单音节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1 选角色:首先,选出咱们班底大帅哥邹忌,大家说说,我们邹忌在哪里(活跃气氛)
好,那热情的妻,第一夫人在哪里 美妾在哪里 客人(冷静沉着或内向的同学) 旁白为全班同学
2好,我们看看现代版的邹忌比美,是否演活了
3 同学点评,教师结合表演总结,让同学们更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同时记下这段话
4, 通过故事讲道理
记住,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心,有善思的头脑,善于从生活中增长智慧,分辨真伪,我们将受益匪浅。
第二课时
6、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讲到,邹忌在听了妻、妾、客三人的回答之后,躺在床上想了一宿。今天,他就上朝去见齐王了。
(1)翻译讲解字、词、句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是连词,表示顺承。“朝”是名词,朝廷。“见”是拜见。“诚”是副词,确实,的确。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之”助词,的。“以”是动词,以为、认为的意思。“于”是介词,比。“皆以美于徐公”是状语后置的格式。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古时候是两个单音节词“地”和“方”,“地”是土地,“方”是纵横;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一个双音节词,指处所。“百二十”是一百二十,是实数。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宫妇”指的是宫中的嫔妃。“左右”是齐王身边侍从的人,指的是亲近的大臣,也可能包括了宦官等近侍。“莫”是不定代词,指“没有谁”。“四境之内”指整个齐国范围之内,四境就是四方疆界。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观之”是“由此看来”,“由”是介词,从,根据的意思。“之”是助词,没有实义。“蔽”是受蒙蔽。
(2)分析第二段
①第二段写了什么?
明确:邹忌进谏。
②进谏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王之蔽甚矣。
③邹忌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邹忌见齐王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通过他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了妻偏爱我、妾害怕我、客有求于我而导致我受蒙蔽的结论。然后再类比在齐威王身上,宫妇左右偏爱王;朝廷之臣害怕王;全国上下都有求于王。因此,大王也会受到蒙蔽。
④从逻辑角度来说,邹忌运用的是哪种推理方法?
明确: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是类比推理。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
7、那么,邹忌进谏以后给齐王,给齐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讲解字、词、句
王曰:“善”。乃下令。
“善”是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好。“乃”表示“于是、就”。“下”是下达。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刺”是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当面。“刺”是斥责、指责。“过”是过错、错误。“受”是得到。“上赏”是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谏”是劝谏,作动词。“谤讥”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于市朝”作状语,后置。“于”是介词,表示“在”。“市朝”本来指市场和朝廷,这里泛指公共场所。“闻”是使动用法,是“使……听到”。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初下”是刚刚传达。“门庭”指门前和庭院。“若”是好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时时”是不经常,隔一段时间。“间”是断断续续地。“期年”指满一年。“虽”是即使,表假设。“进”进谏。
(2)赏析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下三令,设三赏来发布政令,同时记录了臣民进谏的情况。
“三令”“三赏”使齐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门庭若市”说明齐国确实存在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在根据进谏的意见,改革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这一段文章有什么写作特色?
明确:这里没有直接写群臣受奖赏的情况,也没有说齐威王对待意见的态度如何,而是通过写进谏者越来越少这样一个情况,从侧面告诉我们,齐威王接受了臣民的意见并且在政治上做出了改革。
8、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经过了齐威王纳谏改革之后,给齐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一起看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1)翻译讲解字、词、句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闻”是听说。“之”是代词,指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皆朝于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表处所。“朝”是动词,朝拜、朝见的意思。“所谓”是“所说的”。“战胜于朝廷”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朝廷战胜”,指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说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使得其它国家畏服。
(2)分析该自然段
这一段说明了邹忌进谏、齐王纳谏的结果是使得齐国强大。
9、请思考:在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分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yin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四、小结: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之后紧扣下文的“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因小见大,有家事想到国事,三比使齐威王连连称“善”,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而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由带来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变,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此威名大振。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联,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五、重点字词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